在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什么?中国人群以及在不同地区的人群究竟处在疾病模式转变的哪一阶段?传染病、慢性病和伤害对人群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人口老龄化和其他危险因素对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带来的影响程度怎样……这些公共卫生的基本信息是决策者需要了解的,也是对未来几十年的疾病发生及流行模式进行预测的关键性依据,“搞清楚”这些信息一直是中国公共卫生界长久的渴盼。
然而,“搞清楚”谈何容易!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人口结构的不同以及人们自身行为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要想摸清覆盖全国的疾病监测信息,可谓困难重重!“但是,不管多么艰难的事情,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去做,终有做完、做好的那一天”,杨功焕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她和同事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为中国公共卫生绘制了清晰的疾病监测信息图,几代公卫人得以圆梦。
1996年,杨功焕在世界银行贷款的中国8个项目城市,又建立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就是在这两个监测系统的基础上,2004年7月,首幅“中国人群死亡及危险因素地图”绘制完成。研究回顾了过去50年(重点是近10年)来中国人群不同死因的流行水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描述了与主要疾病和死亡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和分布特点,勾画了中国人群的行为危险因素“地图”。“死亡地图”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信息,比如:中国总死亡率的快速下降期在1950年至1975年,以后进入平稳期。人口老龄化抵消了改善健康的因素,使总死亡率处于基本恒定水平。肺结核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已被人类征服的疾病,但研究表明它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卷土重来。1991年至2000年期间,农村肺结核死亡率自1994年后没有进一步下降。肝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从1991年到2000年,肝癌在城市男性、农村男性和女性中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发现,脑血管意外与冠心病有别于以往研究中“北高南低”的特点,南方个别地方如湖南汉族农民中脑卒中死亡率相当高,而东北辽宁农村却相当低……
作为本次研究的重大发现,“交通事故、自杀等意外伤害死亡明显上升”的结论则为我国相关的社会工作、心理预防及城市建设、交通法规的健全等提出“预警”。杨功焕对这部分内容颇为关注并特别作出提醒:总人群伤害死亡构成是以交通事故、自杀、溺水、意外中毒、意外坠落为主,这五种伤害的死亡案例占全部伤害死亡的70%左右……
“死亡地图”研究不仅对于我国今后制定公共卫生目标和干预策略提供了权威的科学依据,也为公众了解疾病模式和危险因素、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行为指南。杨功焕说,这项成果的价值之一,就是让公众知道,“健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一些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个人是能够控制的。这其实才是公共卫生的最终目的”。(摘自[健康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