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个开头,请大家将与鼠疫相关的资料规范分享在此。
一、学习要求
掌握鼠疫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掌握鼠疫的诊断方法和各种预防措施。熟悉鼠疫的基本概念及病原学特征,鼠疫的临床分型及各自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原则。了解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分型。
二、主要内容
[定义]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鼠蚤为媒介而传播,常流行于啮齿类动物,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被列为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于长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鼠疫杆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和鞭毛,无动力,有荚膜,用吕氏美兰染色时,菌体两端呈浓染。 鼠疫杆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C,最适PH值为6.9~7.2。在琼脂培养基上经16~20小时培养后,在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碎玻璃样的小菌落生长。24小时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或淡青色中间隆起、半透明伴有透明花边的小菌落。鼠疫杆菌对热和消毒剂敏感,70~80~C下10分钟死亡,100℃时1分钟死亡。0.1%的升汞中数秒钟即可死亡,5%石炭酸或5%来苏液3—5分钟死亡。鼠疫杆菌不耐热但耐寒,在一30℃低温下仍可较长时间存活。 鼠疫杆菌对抗菌素中的链霉素、金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敏感,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流行病学) (一)动物鼠疫流行病学 1. 宿主 根据啮齿动物在疫源地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鼠疫杆菌的贮存宿主分为主要宿主和次要宿主。 (1)主要宿主:其特征为:①是疫源地的优势种,数量稳定、密度较高;②种群分布广,呈岛状或带状连续性分布;③具有适于寄生蚤生存的结构复杂的洞穴和稳定的洞内小气候,其寄生蚤具有传播鼠疫杆菌的能力;④具有冬眠或隐性带菌能力,病原体、媒介和宿主间形成相互适应关系。 (2)次要宿主:虽然可以自然感染鼠疫杆菌,但却不能长期保存鼠疫杆菌,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维持只起辅助作用。 (3)多宿主疫源地:在同一自然疫源地中可以同时存在两个宿主,病原体同时适应两个宿主。 2.传播媒介 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跳蚤,在自然条件下能染菌者约百余种,一般主要传播媒介是主要宿主的主要寄生蚤。 3.宿主密度、蚤指数与鼠间鼠疫 宿主密度和媒介蚤指数不仅反映鼠、蚤本身的数量,而且也反映动物鼠疫流行的可能性和流行强度。 4.动物鼠疫流行过程 通常能见到流行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多发生在动物鼠疫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宿主动物急性死亡,在疫源地内可见到大量死鼠,这一阶段通常持续2~9周,此阶段较容易从死亡动物体内分离到鼠疫杆菌。第二阶段流行强度趋于缓和,宿主动物的感染率有所下降,染疫动物病程迁延,此阶段游离蚤增多,容易从蚤体分离到鼠疫杆菌。第三阶段为动物鼠疫流行的后期,在此阶段,动物感染率急剧下降。在疫源地内很难发现死鼠,但蚤的带菌率仍然较高,宿主动物鼠疫抗体阳性率及滴度都有所增高。 5.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 按照宿主的生物学特征,可分成下列四种类型。①旱獭疫源地:天山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西伯利亚旱獭等数种,各有其一定的分布地区。②黄鼠疫源地:黄鼠可将鼠疫病原体传播给家鼠,家鼠再传播给人,从而造成疫源地内人间鼠疫的流行。③砂土鼠疫源地:砂土鼠疫源地内的鼠疫流行强度较缓弱,但持续时间较长,可终年不息,呈慢性表现。其传播方式与黄鼠疫源地同。④家鼠疫源地:此类疫源地内鼠疫流行猛烈,流行时室内可发现大量死鼠,人类鼠疫的直接传染源大多来自褐家鼠。 (二)人间鼠疫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中的旱獭、黄鼠、砂土鼠、家鼠等是最主要的传染源。自然界对鼠疫易感的啮齿类动物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主要保菌鼠和次要保菌鼠两类。主要保菌鼠包括黄鼠、长爪砂土鼠、旱獭等.此类传染源意义最大。次要保菌鼠如仓鼠、鼷鼠、白松鼠、鸣声鼠、小田鼠及家鼠等,虽也对鼠疫易感,但不一定保存有传播力较强的体外寄生蚤。其它如猫、野兔、骆驼、狐狸等也是自然界中鼠疫杆菌的保存宿主,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而马、牛等家畜对鼠疫杆菌不易感。 病人作为传染源有4种临床类型,其中包括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和其他型,不同临床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同。 鼠疫存在有隐性感染及带菌现象,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也可作为传染源传播鼠疫。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媒介生物传播,另外还可通过空气飞沫及接触进行传播。 (1)经媒介生物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尤以开皇客蚤最为重要,人类的腺鼠疫多数都是通过该蚤传播的。此外尚有100余种蚤类对鼠疫有传播作用,其中主要有黄鼠蚤、二齿新蚤、光亮额蚤、柯氏沙鼠蚤、普氏新蚤、稀有纤蚤、光头角蚤、谢氏山蚤、斧形丽蚤等。 (2)经空气飞沫传播:肺鼠疫病人咳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鼠疫杆菌,人通过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直接患肺鼠疫。 (3)接触传播:多与职业有关,如野外猎取旱獭、黄鼠、野兔后剥皮毛时或皮毛加工等过程中,病原体能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人人体,造成鼠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杆菌普遍易感,微量感染即可能发病。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接受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后,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4.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亚洲的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越南、伊朗、蒙古、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北美洲的美国、墨西哥;拉丁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秘鲁等皆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常有鼠间鼠疫流行。 (2)季节分布:鼠间鼠疫发生的季节因宿主而不同。以黄鼠鼠疫为例,黄鼠三月中旬开始出蛰,四月份交尾,七、八月份幼鼠分居期间即出现流行高峰,至十月黄鼠冬眠,流行即告停息。此系冬眠动物鼠疫流行的规律。家鼠、砂土鼠等非冬眠动物引起的鼠疫,则一年各月份均可发生。 (3)人群分布: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五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腺鼠疫2~5天,原发性鼠疫数小时到3天,预防接种者可达9~12天。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蹒跚、腔道出血、血压下降和全身衰竭等。临床分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和其他类型鼠疫等,其特征如下: 1. 腺鼠疫 最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约70%)、腋下(约20%)和颈部(约10%),多为单侧。病初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以病后2~3天为最重。若治疗及时,淋巴肿可逐渐消退,治疗不及时,1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常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肺鼠疫。 2.肺鼠疫 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呼吸窘迫、发绀、咳嗽、咳痰,痰为黏液或血性泡沫。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湿哕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X线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 3.败血症鼠疫 最为凶险。原发很少,多继发于腺鼠疫或肺鼠疫。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血压下降,谵妄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病死率极高。 4.其他类型 如:皮肤鼠疫、肠鼠疫、眼鼠疫、脑膜型鼠疫、扁桃体鼠疫等。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起病前10日曾到过鼠疫流行区或与患病动物或病人有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有下列临床表现者,应怀疑鼠疫:①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状及出血倾向,迅速虚脱。②呼吸困难,咳嗽,胸痛,血性痰。③急性淋巴结炎,局部剧烈疼痛,采取强迫体位。 3.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①从宿主动物的脾、肝、肺等脏器取样,或取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液和脑脊液等,用血琼脂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均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杆菌。②将上述所取标本材料,用生理盐水调成乳剂,注射于豚鼠和小鼠的腹腔,24—72小时内死亡,解剖做细菌学检查。 (2)血清学检查:①间接血凝法(PHA):是以鼠疫杆菌的FI抗原检测血中n抗体,此种方法常用于鼠疫的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检测n抗体和FI抗原,此方法较PHA敏感,适于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工作。③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可检测出血中微量的n抗体,常用于追溯诊断及免疫学研究。④荧光抗体法(FA):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可对鼠疫感染做出快速诊断。 (3)分子生物学检测: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不但能进行快速诊断,而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治疗原则] 应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疫区早处理 1. 一般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严格隔离,补充足够液体量。做好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处理。 2.病原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联合应用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可以提高疗效。 3.对症治疗 高热病人予以药物或物理降温,局部疼痛及烦躁可予以止痛剂、镇静剂。有严重毒血症患者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呼吸困难病人应予吸氧,休克病人应及时抗休克治疗。 4.局部治疗 ①鼠疫淋巴结避免挤压,以避免败血症的发生。脓肿形成可切开排脓,切开时注意严格消毒,避免继发感染,早期在淋巴结周围注射链霉素0.5~1.0g也有一定疗效。②皮肤病灶局部可涂用o.5%链霉素或四环素软膏。③眼鼠疫可用0.25%氯霉素眼液或10%硝酸银滴眼。 [预防措施] 1.经常性预防 (1)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拔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此项措施是通过消灭鼠疫在啮齿类动物间的流行而达到根除鼠疫的目的。 (2)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在港口、陆路交通口岸及国际通航的机场,针对鼠疫,实施国境卫生检疫。 (3)开展预防接种:在鼠疫流行季节前1~2个月,对疫区居民、参加防疫、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有计划地进行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非疫区人员在鼠疫菌苗接种10天后方可进入疫区。 (4)灭蚤及灭鼠:对居民的床、炕、地面等实施灭蚤,对鼠洞、家畜或家禽窝及其他蚤类孳生场所也分别予以灭蚤,以消灭传播媒介。 (5)开展流行病学监测: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不断地监测主要储存宿主的数量变动和体外寄生蚤的消长情况,也应开展经常性的鼠间鼠疫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工作。 2.发生疫情时的紧急措施 (1)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医务人员及有关人员在接到鼠疫疫情后,应于2小时内出发,抵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并了解疫情及发病情况,如确属可疑,应立即确定以病家为中心连同与病家有接触关系的邻居在内的“小隔离圈”和“大隔离圈”,再以“小隔离圈”为中心,将5—10公里半径范围内所有村庄、街道等全部划人“警戒圈”的范围。 (2)在“小隔离圈”内开展工作的所有人员应穿好安全防护服,并用5%来苏液对室内进行彻底的喷雾消毒,小隔离圈内对病家衣物等进行蒸煮消毒并进行灭蚤(特别是鼠洞灭蚤),消毒灭蚤之后,立即开展灭鼠。 (3)对病人及可疑病人,应从速采样送检,并移至无鼠无蚤之室内或送临时隔离病房治疗,与病人同居的家属也应立即移至无鼠无蚤之室内隔离观察。 (4)所有接触者检疫9天,检疫期间每日检查体温2次,凡发热者投以磺胺嘧啶或四环素作预防性治疗。 (5)在大隔离圈内,应普遍开展鼠疫菌苗接种,开展群众性的灭鼠灭蚤活动。在解除封锁前,所有皮毛、粮食、柴禾及衣物等物品一律不得外运。 (6)对疫情要立即上报,以最快捷的通讯工具向所在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城市不得超过6小时,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日寸。 (7)按要求封锁局部交通,必要时封锁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 (8)痊愈和解除隔离的标准:腺鼠疫病人一般在腺肿吸收后,淋巴结内容物检菌连续3日阴性;肺鼠疫病人于症状消失后,痰液每3 W检菌一次,连检6次以上均为阴性;皮肤型鼠疫在创面完全愈合后,检菌3次以上阴性;败血型鼠疫在症状完全消失后检菌3次阴性时,即可解除隔离。所有密切接触者,一律从采取消毒、灭蚤、灭鼠等措施后算起隔离9天。(9)尸体处理:死于鼠疫患者的尸体原则上应火葬,若火葬确有困难,应于远离居民点和交通要道二公里以外的地方深埋至二米以下。
三、测试题目
(一)单选题1. 鼠疫是我国法定 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 丙类 D. 丁类2.鼠疫主要以 为媒介而传播。 A蚊虫 B.鼠蚤 C昆虫 D家禽3.鼠疫的临床分型中, 最为凶险。 A腺鼠疫 B.肺鼠疫 C败血症鼠疫 D其他类型鼠疫 4.在鼠疫的血清学检查中,可对鼠疫感染做出快速诊断的是—— A接血凝法(PHA)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C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D.荧光抗体法(FA) 5 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 A拔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B预防接种 C.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D.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二)是非题 1.鼠疫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 2.鼠疫杆菌对抗菌素中的青霉素很敏感。( ) 3.鼠疫杆菌耐热但不耐寒,在一30度低温下即可死亡。( ) 4.鼠疫不存在有隐性感染及带菌现象,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不可作为传染源传播鼠疫。( ) 5.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 (三)填空题. 1. 鼠疫以鼠蚤为媒介而传播,常流行于啮齿类动物,是典型的 传染病。 2.鼠疫主要经媒介生物传播,另外还可通过 及 进行传播。 3.按照宿主的生物学特征,可将鼠疫自然疫源地分成 、 、 和 类型。 4.人对鼠疫杆菌普遍易感,微量感染即可能发病,但是病后可获得较 的免疫力。 5.腺鼠疫的好发部位依次为 、 和 (四)简答题1.简述鼠疫的概念。2.鼠疫的主要宿主有哪些特征。3.简述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4.简述鼠疫的临床分型及特征。5.简述鼠疫的经常性预防控制措施。
四、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A 2.B 3.C 4.D 5.A(二)是非题1.是 2.非 3.非 4非 5是(三)填空题1.自然疫源性 2.空气飞沫、接触 3.旱獭疫源地、黄鼠疫源地、砂土鼠疫源地、家鼠疫源地 4.持久 5.腹股沟、腋下、颈部 (四)简答题 1.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鼠蚤为媒介而传播,常流行于啮齿类动物,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被列为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 2.主要宿主是疫源地的优势种,对鼠疫杆菌具有一定的感受性并能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对疫源地形成和鼠疫杆菌的延续起主要作用。其特征为:①是疫源地的优势种,数量稳定、密度较高;②种群分布广,呈岛状或带状连续性分布;③具有适于寄生蚤生存的结构复杂的洞穴和稳定的洞内小气候,其寄生蚤具有传播鼠疫杆菌的能力;④具有冬眠或隐性带菌能力,病原体、媒介和宿主间形成相互适应关系。 3.①传染源包括患病的啮齿类动物,以旱獭、黄鼠、砂土鼠、家鼠等是最主要的动物传染源;病人作为传染源包括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和其他型源,但不同临床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同。②传播途径主要经媒介生物传播,另外还可通过空气飞沫及接触进行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尤以开皇客蚤最为重要,人类的腺鼠疫多数都是通过该蚤传播的;肺鼠疫病人咳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鼠疫杆菌,人通过吸人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直接患肺鼠疫,能迅速造成人间肺鼠疫的流行;接触传播多与职业有关,如野外猎取旱獭、黄鼠、野兔后剥皮毛时或皮毛加工等过程中,病原体能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人人体,造成鼠疫传播。③人群对鼠疫杆菌普遍易感,微量感染即可能发病。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接受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后,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④流行特征: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间鼠疫的地理分布与动物疫源地紧密相联;鼠间鼠疫发生的季节因宿主而不同,源于家鼠鼠疫的人间鼠疫,由于家鼠无冬眠现象,全年皆可发生;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4.临床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和其他类型鼠疫等,其特征如下: (1)腺鼠疫:最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约70%)、腋下(约20%)、和颈部(约10%),多为单侧。病初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以病后2~3天为最重。若治疗及时,淋巴肿可逐渐消退,治疗不及时,1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常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肺鼠疫。 (2)肺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呼吸窘迫、发绀、咳嗽、咳痰,痰为黏液或血性泡沫。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湿哕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是本病特征之一。X线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 (3)败血症鼠疫:最为凶险。原发很少,多继发于腺鼠疫或肺鼠疫。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血压下降,谵妄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病死率极局。 (4)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眼鼠疫、脑膜型鼠疫、扁桃体鼠疫等。5.①消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因为只要有疫源地的存在,就有可能造成鼠疫流行。②加强国境卫生检疫。③在鼠疫流行季节前1~2个月,对疫区居民、参加防疫、进人疫区的医务人员有计划地进行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非疫区人员在鼠疫菌苗接种10天后方可进入疫区。④灭蚤及灭鼠。⑤开展安全猎獭工作。⑥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和经常性的鼠间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工作,不断完善预防对策和措施。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cdcman.s1.288idc.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