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医改,大家提点好主意吧!!!
我觉得医改总的方向是好的,但是怎么样才能使这些内容变成真实呢,我有点担心。我翻了一下以前的医改方案,也很好啊,比如说一直都强调“预防为主”,以“公益为主”,但事实都证明只是口号而已。
关于公共卫生方面有个想法:重新下功夫调查一下“中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审视其定位及未来。之前最好先解决防疫工作的一些陈年旧帐问题,可以找找与上世纪五六十年“公共卫生”工作的差距,汲其优点,去其糟粕,为现在的医改工作所用。
这算是讲实事求是吧。
一是解决吃饭问题,二是提高人员素质.
关注医改八项措施 摘自北戴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页—www.bdhcdc.com
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措施等。尽管深化医改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从这些改革政策和措施中,人们可以从中期待看病就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老百姓有望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此次医改意见中涉及了有关各类医院管理、药品监管、医疗保障等多项新举措。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医改意见,本期“视点选取其中八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您一一解读。
【措施1】
降低社区医院诊疗费用
医改意见: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解读:
虽然社区医院就在百姓身边,但多数人并没改变到大医院看病的习惯。此次医改意见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相关费用的降低将使之成为市民看病以及咨询健康问题的首选。
【措施2】
“基层”药全在报销范围
医改意见: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解读:
实行新的医疗改革后,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开药时,应按照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开药。保障患者看病买药时获得较高的报销比例。
基本药物,已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除基层医疗机构开药全部从基本药物中选择以外,其他的医院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至于“确定使用比例”是否由政府强制,《医改方案》并未明示。
【措施3】
看病花钱“保本定价”
医改意见: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的服务成本制定,体现医疗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
解读: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这意味着,百姓到国家定点公费医疗机构看病就医,医院的服务价格由政府部门指导定价。并且这个价格将是依照医院提供服务的成本来制定,类似于“保本定价”,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同时也兼顾医院设施支出以及医疗技术等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同时,百姓到不同医疗资质和水平的医院看病,接受不同资质和水平的医生诊治,都将依据其级别支付不同价格水平的费用。
【措施4】
农民工可享基本医保
医改意见:
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积极做好农民工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等政策衔接。
解读:
医改意见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使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都能“有病就治,有钱医治”。其依据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措施5】
变以药养医为政府买单
医改意见: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解读:
此前,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是政府一定要起主导作用,包括立法、规划、投入、监管。由此看来,“以药养医”的政策将被慢慢废除,此前热议“医改路径避免市场化”的纷争在刚公布的医改方案中得到答案。
【措施6】
人人拥有健康档案
医改意见: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加强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解读: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使各类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保健专业机构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老百姓的基本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和趋势,医务人员也可以有效地筛选重点监测人群,进行预防保健治疗和跟踪回访。健康档案还能对慢性病起到干预作用,尤其是不少早期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靠调节饮食,加强锻炼,不吃药或者用很普通的药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依赖社区医生根据健康档案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措施7】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医改意见:
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解读:
目前,中草药的加工已经进入与国际接轨的新时代,中药产业也在不断壮大,此次医改意见将中医药放在重要位置,预示着民族药业的新崛起,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措施8】
药品外包装须标示价格
医改意见: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推行在药品外包装上标示价格制度。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
解读:
同样的药品易可贴,它在北京药店的零售价格是10元左右,但在沈阳的药店却卖到15元左右。医改方案提出,将在药品外包装上明确标示出药品价格。如此一来,购买药物的患者可以直接监督医疗机构或药店的销售价格,以严控药品零售时的价格差别,防止肆意加价。
同时,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就是说,一种新药品研制开发并经过审批推上市场后,另外的企业推出同类的、仿制的药品,则将不能以其仿制的药品的价格出售。这既可降低同类、同疗效药品的重复开发,又可保障新药品研发企业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发后,直到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才引起高层的重视并加以修订,也就是说,在此期间“传染病防治法”被人们遗忘了整整14年。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呢?
同行们,仔细研读一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们的工作,有多少是按法律要求工作的?.....
这就是中国特色!
中国的怪事:卫生行政部门管着疾控中心的人事任命、财政划拨大权,却是两个单 位,导致政府本来就少的钱被截流、挪用;疾控中心的主要领导都由卫生行政部门任免,导致裙带关系现象严重;疾控作为疾病控制的主导力量,却没有执法权,只是指导意见,如果要采取措施只能再回到卫生行政部门,于是出现了外行管内行的问题。疾控中心的任何发展最终都需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导致成绩全是别人的,责任全是自己的,丧失了话语权。以上这些问题从有了防疫站就积累下来,成了恶性循环。两会刚开完,那么多代表中来自疾控系统的没看到,自然也没人替我们说话,国家说发展公共卫生、搞医疗体制改革,去制定方案的人都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所以又没有我们的机会了。
中国的怪事:卫生行政部门管着疾控中心的人事任命、财政划拨大权,却是两个单 位,导致政府本来就少的钱被截流、挪用;疾控中心的主要领导都由卫生行政部门任免,导致裙带关系现象严重;疾控作为疾病控制的主导力量,却没有执法权,只是指导意见,如果要采取措施只能再回到卫生行政部门,于是出现了外行管内行的问题。疾控中心的任何发展最终都需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导致成绩全是别人的,责任全是自己的,丧失了话语权。以上这些问题从有了防疫站就积累下来,成了恶性循环。两会刚开完,那么多代表中来自疾控系统的没看到,自然也没人替我们说话,国家说发展公共卫生、搞医疗体制改革,去制定方案的人都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所以又没有我们的机会了。
“这是一篇态度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前后矛盾的八股文。”
[em06]新医改能否“药到病除”
群众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医务人员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就是多方关注的焦点。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至11月13日22时30分,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共收到意见26000余条。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医疗保障制度能否解决“看病贵”沉疴? 看个感冒上百元、割个阑尾上千元、住次医院上万元……“看病贵”是多年来百姓一直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位姓刘的医师说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个病人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卖掉看病,结果钱一天就花完了。亲属坐在病房哭。“作为一个医师,我很心酸;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感同身受。”刘医师说。 我国卫生总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近68倍。据卫生部的统计,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居民到医院就诊的平均门诊费用和平均住院费用增长了77倍和116倍,而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仅增长了16倍。 近日,人民网人民热线收到一名网友来信,反映一种名为“格列卫”的抗癌药不在医保范围内,白血病人因此要承担每年7万元的高额药费。他说,在北京“格列卫”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不知什么时候这类昂贵药品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能减轻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经济负担。作为药品专利垄断企业的诺华公司定价如此之高,有关政府部门能否与其协商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调整在中国的售价呢? 专家观点:对此,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认为,新医改方案提出广覆盖、保基本,特别是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实现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于那些原先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参加医保后,由保险机构来支付部分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比例会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群最为迫切的看病贵的问题。 北京大学李玲教授则认为,医改方案是一个配套方案、综合改革、渐进过程,也是一个大的框架,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全面的一项制度安排。对于“看病贵”的沉疴,医改意见不可能立刻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问题二:基本药物制度能否治疗药价“高烧”? 从轰动全国的“齐二药”案中,可窥出药价虚高之一斑。“亮菌甲素注射液”由齐二药厂以5元出厂价卖出,经过几次转手,最后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为46.1元。而其中获利最多的一个环节,是药品批发商5元从齐二药厂拿到货,以33.84元的价格卖出,利润率达577%。 “基本药物制度”在医改意见中有很大争议,其中药企反应最激烈。为挤干虚高药价中的“水分”,国家发改委曾连续24次降低药价,但收效甚微。基本药物制度出台,我国制药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尤其关键的是触及利益的调整。 一位网友说:现在廉价药在医院根本见不到。伤风感冒等小病过去打针吃药几元钱就解决问题,现在动辄一两百元、三四百元,甚至更高。 专家观点:李玲认为,医改意见中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主要是针对常用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能够保证药物价格的低廉,保障基本药物的供给。 白重恩也认同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是控制成本,但他认为在执行的过程中能不能达到目的还难说。“目前我国的医疗支付体系不是很健全,价格体系不合理,诊疗费过低,容易造成以药养医,增加了患者的看病负担。” 北京大学顾昕教授则建议实行药品“天花板”定价:用一个最高限价保证药企适当的利润空间。现在执行15%药品加成政策,拥有处方权的医生偏向于选择高价药,廉价经典药只会越来越没市场。 问题三:基层服务能否为“看病难”解忧? 一位来自湖北的农民讲述了他带孩子到北京看病的全过程:初诊,挂号,等待叫号……一共20个步骤,5个小时,其中面对医生的时间还不到10分钟。谈到为什么不在当地农村看病,他苦笑着说:“孩子的病不是小事,无论如何都不放心在村卫生室看啊。” 农民看病跑断腿,市民看病排长队。一些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而病人在城市大医院却是几天也排不上号。医疗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据了解,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80%的优秀医生又集中在大医院。 一位网友建议:把省级医疗资源(医疗专家、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往县级医院转移一部分,以减少大病患者劳顿之苦和病人亲属交通等费用。 有一位医生网友说,在县一级医院看病并不难,也不太贵,看病最难的是那些大的三级医院。他认为,应设法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在有些地方要是不搞以药养医,医务工作者生存都成问题。 专家观点:白重恩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患者更在乎的是医疗服务的质量,服务价格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影响患者的选择。新医改方案提出实行社区首诊制,希望患者能够分流。但关键的问题是,基层的医疗服务人员能否赢得群众的信任。 问题四:异地医保何时能够实现? 江苏的徐老先生患有脑血栓,退休后到北京的儿子家住。可是,没住两个月,就叫了两次“120”抢救,费用都是自己掏的,因为外地的医保在北京不能用。老徐想把医保关系转到北京,当地的医保部门说没政策。为了不拖累儿子,老徐最终不得不回到江苏老家。 近年异地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以及各省异地养老医疗具体规定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些老年人异地医疗费用无法报销,无法得到医疗保障。 有网友建议,医疗改革能够考虑部分退休后异地养老的人,改革异地养老医疗制度,能够跨省区市统筹医疗保险基金,使他们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能够安度晚年。 也有人建议尽快通过联网的方式实现异地就医,至于各地补贴或医疗补助差价等可以仍然按照原地方标准进行。 还有网友提议说,每人发一个医保卡,号码与身份证号一样。这样在哪里都能看病,人是要走动的,医保要随人走,这才合理。 专家观点: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打了个比方:一个老人有两个儿子,能挣钱时,老人把钱都给了大儿子;而年老有病的时候,却要在小儿子家吃饭看病。原籍地是“大儿子”,转入地是“小儿子”,退休老人异地医保,到哪儿都是“白吃白喝”,谁也不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长郑秉文指出,我国医保统筹层次低,是造成异地医保转移难的根本原因。不提高统筹层次,医保转移接续就不能顺利实现。在目前,第一步是将统筹层次提高到省级,为将来的全国医保联网奠定基础。 杨燕绥还建议,个人账户不再用来支付门诊费用,变为“医疗保险储蓄账户”,将职工缴费(个人工资2%)计入个人医疗保险储蓄账户,用来为参保人员缴纳居民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员退休时,可以按照户口所在地或者子女居住地转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关系
中国的怪事:卫生行政部门管着疾控中心的人事任命、财政划拨大权,却是两个单
位,导致政府本来就少的钱被截流、挪用;疾控中心的主要领导都由卫生行政部门任免,导致裙带关系现象严重;疾控作为疾病控制的主导力量,却没有执法权,只是指导意见,如果要采取措施只能再回到卫生行政部门,于是出现了外行管内行的问题。疾控中心的任何发展最终都需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导致成绩全是别人的,责任全是自己的,丧失了话语权。以上这些问题从有了防疫站就积累下来,成了恶性循环。两会刚开完,那么多代表中来自疾控系统的没看到,自然也没人替我们说话,国家说发展公共卫生、搞医疗体制改革,去制定方案的人都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所以又没有我们的机会了。 疾控现在只有建议权,当卫生行政部门的炮灰。成绩是行政部门的,责任是疾控的。有点像城管与协管员的关系
那还望高人指点啊?我看到的就是这样,越是级别低的事业单位,越是肮脏,各个级别的领导,能主事的领导,都渴望给自己脸上贴金,企图利用功绩把错误盖住。说是在乎公共卫生,可实际上的,只是口头重视了,任何实际问题都解决不了,不管是钱的问题,根本是从思想上就有问题。
有同感!
关于公共卫生方面有个想法:重新下功夫调查一下“中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审视其定位及未来。之前最好先解决防疫工作的一些陈年旧帐问题,可以找找与上世纪五六十年“公共卫生”工作的差距,汲其优点,去其糟粕,为现在的医改工作所用。 这算是讲实事求是吧。
楼上的老师说得在礼!要搞好医疗卫生改革,建议专家多到农村的医疗机构走走。多了解哈乡镇医疗机构的实情。多问问乡村一级现在面临的问题。虽然国家已对乡镇医院投入加大,但我觉得因该关心哈人员结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些实情。现在好多乡镇的医生都在贫困线下生活,都在为饭碗发愁,都在为自己的后顾之忧发愁,(多数是靠药品利润解决生活问题)那还关心病人的疾苦。所以、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就不得解决。我是一名年轻的西部贫困县乡镇卫生工作人员,大学毕业5年了,还在靠父母生活,多次想辞职下海求生存,但看到年老的父母还生活在农村,不忍心离去,继续为现状工作。......
乡镇的医生难啊,特别是象我这样的年轻医生。
主要的是解决基层的问题,政策要对基层人员有用,一定要实事求是.
这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认为医改首先要改变观念,医改之后至少要所有人都认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是全人类的事不是卫生部门一家的责任!
37楼的你太有才了
中国的怪事:卫生行政部门管着疾控中心的人事任命、财政划拨大权,却是两个单 位,导致政府本来就少的钱被截流、挪用;疾控中心的主要领导都由卫生行政部门任免,导致裙带关系现象严重;疾控作为疾病控制的主导力量,却没有执法权,只是指导意见,如果要采取措施只能再回到卫生行政部门,于是出现了外行管内行的问题。疾控中心的任何发展最终都需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导致成绩全是别人的,责任全是自己的,丧失了话语权。以上这些问题从有了防疫站就积累下来,成了恶性循环。两会刚开完,那么多代表中来自疾控系统的没看到,自然也没人替我们说话,国家说发展公共卫生、搞医疗体制改革,去制定方案的人都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所以又没有我们的机会了。
是的,我们这个政府就是这个样,不能为民办实事的。实行收支两条线,防保与医疗分开,提高乡村两级待遇,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成功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cdcman.s1.288idc.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