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打印本页]
作者:
dongwei9870
时间:
2010-8-19 13:23
标题: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
一、监测目的
(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与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二、 分工和职责
1.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制订监测方案,组织开展全省监测工作,督导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
2.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并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3.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根据监测工作安排,配合完成或承担监测任务。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 鼠密度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市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200有效夹夜。由于鼠密度监测的特殊性,各地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范围,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3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2. 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进行监测,以月作统计单位。
3. 监测方法 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m布夹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4. 统计与计算
%
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
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精确到0.1g)和头体长(见表1),汇总表见表2。
5. 注意事项
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监测中使用鼠布袋并用麻醉剂处理,防止死鼠的体外寄生虫游离而叮咬监测人员,同时也便于进行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二) 蚊密度监测
在成蚊监测和伊蚊专项监测所列的方法中,可以选择一种方法用于当地的监测。
1. 成蚊监测
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 诱蚊灯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②监测时间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
每处使用诱蚊灯(见附件2)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④密度指数计算
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报表(见表3),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环境类型。汇总表见表5-1。
(2) 人工小时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城市中心2个居民区,城郊结合部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或其它牲畜棚)各2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共2户)。进行室内成蚊密度监测。
②监测时间和方法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见附件3)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密度指数计算
调查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见表4)。汇总表见表5-2。
密度指数计算以只/人工小时为单位。
注:各地方案选定后,原则上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案。
2. 伊蚊专项监测,该项监测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此项监测。有埃及伊蚊分布的监测点,应该在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该种伊蚊分布范围的资料。
(1) 诱蚊诱卵器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等其它伊蚊孳生场所共布放200只诱蚊诱卵器,居民区每户一只,公园、工地每10m一只(见附件6)。
②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
用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见表6)。统计蚊卵阳性率,同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汇总表见表8-1。
(2) 容器指数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的居民区,每个街道检查室内外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其它单位各2个,检查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
②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③监测方法
检查各种积水容器内伊蚊幼虫和蛹的阳性率。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和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见表7),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汇总表见表8-2。
④密度指数计算
(三) 蝇密度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根据当地主要蝇类发生规律,确定常年的监测时间。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
采用笼诱法。每处放1个诱蝇笼(见附件5)。
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
4. 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
收笼后,用************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见表9)。汇总表见表10。
5. 成蝇密度计算:
(四) 蟑螂密度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份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城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
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
应用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10cm)调查。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每个标准间(约15m2)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
4. 统计和计算
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
登记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雌、雄成虫或若虫数。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总数(见表11)。汇总表见表12。
六、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 数据收集内容:
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2.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3. 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4. 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
5-1. 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
5-2. 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
6.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
7. 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
8-1. 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
8-2. 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
9. 苍蝇监测记录表
10. 苍蝇监测汇总表
11. 蟑螂监测记录表
12. 蟑螂监测汇总表
(二)统计分析指标
1. 初步的种类、构成比、各项密度指标;
2. 年度的消长曲线;
(三)定期报告、反馈资料
1.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1日前将前一月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以电子和书面的形式逐级汇总上报。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10日前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个月做监测简报反馈给各省。
七、保障措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把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的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加强管理,建立病媒监测队伍,落实工作人员,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专业队伍的稳定,提供必要的监测设备和工作、防护条件,使用好监测经费,促进病媒监测与疾病监测工作的有机结合,确保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顺利实施。
八. 附件(媒介生物)
表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表2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表3 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表4 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
表5-1 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
表5-2 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
表6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
表7 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
表8-1 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
表8-2 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
表9 苍蝇监测记录表
表10 苍蝇监测汇总表
表11 蟑螂监测记录表
表12 蟑螂监测汇总表
附件1 鼠夹
附件2 诱蚊灯
附件3 电动吸蚊器
附件4 诱蚊诱卵器
附件5 捕蝇笼
表1 病媒生物监测――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省(市、自治区) 市 区(县) 街道(乡)
布夹环境:居民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
气温: ℃
布夹总数 回收总数 无效夹总数 室内布夹数 室外布夹数
布夹地点:
序号
鼠种
捕鼠地点
室内
室外
性别
体重(g)
头体长(mm)
备注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cdcman.s1.288idc.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