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统计报告路漫漫
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的防疫工作中曾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卫生防疫站只有一个人,他的任务就是报告疫情;如果一个防疫站只有一分钱,也要花在疫情上。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建立疫情报告系统,并且在不断完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拥有全国疫情报告系统(简称“大疫情”)、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和单病种监测系统三大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目前,县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基本具备了疫情报告网上运做的条件。但现有的三大系统也存在着多头管理、报告内容重复、各系统自行运行缺乏沟通,以及漏报、误报、迟报等现象,这些问题在这次非典疫情中都集中体现出来。 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一位专家分析,在非典疫情出现前期,我国疫情报告系统反应迟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除了鼠疫、霍乱两种甲类传染病外,其余20多种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按规定均采取旬报、 月报、年报制度,本身要求的时限就较宽。二是一般情况下先是由医院通过病人发现疫情,但医院却游离在疫情报告系统之外,医生须手工填写报告卡,再将卡片寄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果医院嫌麻烦,等到报告卡片攒多了一块儿寄,时间会拖得更长。三是乡镇以下的疫情信息收集困难较大,很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由个体医承包,政府又没有拨专项经费,报告疫情得自己掏腰包。 这位专家说,从基层卫生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再报到当地疾控机构,经过信息整理、录入,再逐级层层上报,最后到达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要经过很漫长的路。以某省为例,去年该省对疫情报告制度和方式作了改进,收到明显效果。与2001年相比,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例病人报告时间,由平均30.6天缩短到7.6天。试想,这个看来已有了很大提高的疫情报告速度,如果用来对付非典一天一报,确实困难。
疾病监测系统的兴衰
为了克服“大疫情”报告系统的某些缺陷,从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筹建一个小型但却标准化的疾病监测系统。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杨功焕教授回忆说,1989年她在美国学习期间就承担了这个系统的设计工作。1991年,由在全国随机抽取的145个监测点组成的疾病监测系统正式启动。当时,各监测点有卫生部直接划拨的专项经费,参加监测的工作人员都经过系统培训。该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灵活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则自动转入预警状态;采用另一种调查表格,其内容更加详细具体;从原来的周报,改为日报,在层层上报的同时直报中央。这也体现了该系统的另一特点——及时性,同样一个疫情局部暴发,疾病监测点会迅速将信息反馈上来,而如果通过“大疫情”系统传到卫生部可能已是几个月后了。疾病监测系统除采用质量控制措施外,还通过漏报率统计,对监测数据进行校正。由于监测点为随机抽取,该数据基本上反映了全国水平。这个监测系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许,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创举。 十多年来,这个系统还参与了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营养调查、吸烟与健康前瞻性研究、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多个研究项目,起到了一网多用的效果。然而,由于它比较灵敏而且漏报率较低,疫情数值往往比“大疫情”系统高一些,加之最近几年以来,传染病已退居疾病谱二线的认识较为普遍,这个系统的经费十多年来非但没有增加,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一些工作人员从业务尖子渐渐变为年老体弱,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功能日渐萎缩。
尽快健全疫情报告系统
有关专家认为,疫情的发现和报告是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只有让政府和民众都了解疫情才有可能同心同德地去战胜疫情。因此,全国应当建立一套从上到下垂直的、不受地方干扰的疫情报告系统。我国在这场与非典的遭遇战初期,暴露出来的疫情报告系统运转不灵、信息滞后、数字不准等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最近颁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这为健全我国疫情报告系统提供了机遇。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介绍,国务院已决定投资数百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其中包括健全疫情报告系统,目前已开始着手研究具体方案。今后疫情报告系统将一直延伸到街道和乡村。各医疗机构发现疫情可直接上网,把个案资料输入到传染病公共数据库。该信息同时自动进入同级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并实现疫情信息的分级享用。有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就有可能在疫情刚露头时,启动预警系统,抓住最佳时机,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采访中,许多专家学者也对一些地方将疫情控制指标写入责任状的做法表示了异议。他们认为,疾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并有着人为力量难以控制的自身规律,硬性要求某种疾病的发病率递减,是不懂得或不尊重科学的表现。在这种指导思想驱使下,有的官员可能就会弄虚作假,或故意瞒报、漏报疫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王晶珠) 转无锡健康网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cdcman.s1.288idc.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