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经历了突然袭来的SARS风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致,众志成城,使疫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SARS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和暴露的公共卫生问题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特别是对公共卫生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过去的几年,人类经历了SARS、禽流感、猴痘病毒、西尼罗病毒等大大小小时疫的困扰,虽然各国的经验与教训不一,但成功战胜时疫的关键是:确立公共卫生是一项社会性的综合型应用性学科,在其中政府的参与与核心地位不容置疑;全社会人群的共同努力是战胜时疫的基础;传统的流行病学控制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 但在控制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其中较大的问题之一是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离。这种分离表现在知识结构中的分离,表现在人员结构的不统一,更表现在观念上的严重异化。许许多多的病例和控制时机就是因为这种异同而丧失。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密切相关。多年来,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存在早期分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早期固化,非本专业的知识与手段的学习兴趣锐减。在预防与临床的实践工作中,各专业学生恪守各自的知识堡垒,加之继续教育的欠缺,就必然形成以上的种种分离现象。 医学与公卫学教育必须整合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加强对预防观念的认识,尽快克服以上的种种分离和异化,实现有机融合是当前公共卫生工作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仍然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较低下,而医疗卫生和保健水平又远远低于其生活水平,影响健康的主要病因还是以生物因素为主,传统的生物病源还在继续困扰普通人群的健康。从目前的社会政策和医疗技术来预测,短时间内人们还难以彻底摆脱这些生物病源的威胁。比如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中部的贫困山区,目前主要的人群疾病谱中位列前几位的仍然是感染性疾病、腹泻和传染性疾病,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以及沿海地区,近十几年来,各种感染性疾病也呈快速反弹之势。因此,作为未来医学队伍的来源,应充分认清形势,努力做好前瞻性的教育,加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融合也显得非常必要。 整合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公共卫生教育走过50多年历程,由最初全盘引入前苏联卫生教育体系,到目前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受过去教育体系的束缚,在公共卫生教育上还有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知识结构、培养模式不合理;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等。这就需要我们突破原有框架,转变观念,走创新之路。 厚基础宽专业 通过SARS流行的教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公共卫生人才要有较宽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过去公共卫生教育强调多专业,如设有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检验、健康教育等。专业划分过细往往容易把学生领到狭窄的胡同里,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公共卫生教育所培养的公共卫生人才所需的知识面要比临床医学专业宽得多,因为毕业后面对的是环境、人群、社会。所以,公共卫生教育要转变观念,努力培养出深厚基础知识和宽专业口径的通用型人才。 打破封闭式教学模式公共卫生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它所培养出来的公共卫生医师从事以人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工作。因此在公共卫生教学上,不应处在封闭状态,而要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际工作相结合。 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抛弃传统的“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电教设施。定期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邀请当地技术人员进行讲解。积极引入以问题为先导的、以现场为中心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要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 课程设置是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经历了SARS和禽流感的时疫后,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从组织结构、工作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单一的职能发展成为含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应急体系与紧急救助等全方位与多层次的全社会体系。而公共卫生专业目前课程设置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但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要求。事实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建立在临床医学、环境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多学科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课程设置就应反映出这样的特点。许多的边缘性学科,如社会心理学、人群的行为特点与干预手段等都应及时编写在公共卫生学科的教学内容中。 与此同时,公共卫生教育还应具有教育超前于社会发展的特性。公共卫生课程内容是培养合格公共卫生医师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要求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要赶上时代要求,赶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赶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的需要。 教师队伍构成的扩展与创新 目前公共卫生学科已从单一的医学内的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一门超出医学的融全社会主要职能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因而他的教师也应由生物医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流行病学家、统计学家、卫生服务工作者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而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为学术型,从学校到学校,从助教做到教授。这样的教师构成很难满足培养高水平实用型公共卫生医师需要。 谭晓东 (来源 2004.09.28 《健康报》)
除此之外,这些科班出身的人才还少参加工作进修。
做事只参照前人或上级文件的做法,依葫芦画瓢,不让工作有较大进展。
从这层面上不难理解,能多做事比高学历的更实用,但结果只会阻碍这个事业的长远发展。
我觉得公卫人才应是学习型的,当人均拥有一台笔记本的时候,离这目标就不远了,一些共享软件不是可以利用吗?
专业和学历只是基础,关键是好不好学。
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最后将变成温室里的鲜花
因为到了基层单位,在目前的条件和状况根本就是学无所用
发挥不了他们的专长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cdcman.s1.288idc.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