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儿童,男,2001年8月20日出生,足月顺产,发育良好。出生当日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右上臂),接种后未发生任何异常反应。9月20日在当地接种门诊接种第2针乙肝疫苗。接种部位为右上臂三角肌内。接种前及接种过程均严格按照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进行。 接种疫苗后10天,儿童家长发现患儿接种部位出现皮肤青紫和硬结(大小约2厘米×2厘米),有触痛(触摸哭闹),家长自行热敷1月余,症状逐渐加重。2个月后,家长带患儿到2所市级医院求治。 查体发现,该儿童发育、四肢活动及体温均正常,精神好,右上臂三角肌接种部位有一处5.5厘米×6.5厘米的近圆形斑块,青紫色,边缘不规则,触摸较硬,皮肤表面粗糙呈条索状。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诊断为肉芽肿?血管瘤?及“接触性皮炎”。给予口服激素、抗过敏药物、氦氖激光照射和外用药治疗。患处有好转但恢复较慢。 2002年4月30日(接种7个月后)经有关专家会诊,确诊为“接种乙肝疫苗引起的阿瑟氏反应”,系免疫复合物所致局部血管炎,属第III型超敏反应。建议采用促进局部组织再生类药物进行治疗 阿瑟氏(Arthus)反应(局部过敏性组织坏死反应)是1903年Arthus首先描述的局部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反应仅限于局部。它是先前注射的抗原已产生循环抗体,当大量抗体出现后,所注射的抗原还未从局部消失,因而在局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局部粒细胞浸润,进而导致组织损害。多发生于抗血清治疗、接种伤寒、O2疫苗、乙肝疫苗等也偶有发生。我市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中也曾发生几例阿瑟氏反应的病人,均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治疗。 处理和治疗:⑴反应范围较小,仅有红肿或硬块的,一般不需治疗,可逐渐消退;⑵症状较重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苯海拉明,成人每次25~50mg,儿童每次0.5~1.0mg/kg,每天3次,或异丙嗪,成人每次 25~50mg,儿童每次1.0mg/kg,每天3次;⑶严重者,如有组织坏死,用可的松1天2次,每次 50mg,肌肉注射,连用1周;⑷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可用中药生肌散以促进坏死组织更新。(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杨永钦)
谢谢洋子 一直都没弄明白Arthus反应,今天弄明白了.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cdcman.s1.288idc.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