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
两个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困惑。
中国医疗体制出现市场化倾向是完全错误的
据新华社消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完成的一份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的参与者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的预备会上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过多地利用了市场化机制,才导致了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局面,使得处于高端的城市大医院发展越来越快,而低端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干预是造成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在此次论坛上说,目前中国政府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为17%,而美国政府至少投入了总需要的45%,几乎是中国的三倍。在中国有一些医疗卫生功能难以实现就是因为没有政府的资金。
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是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的一个焦点话题。中国近20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市场化机制导致了政府职能逐渐弱化,公共财政投入日益减少,其直接后果一方面造成医疗费用不可遏制的上涨,另一方面使得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为扩大收入转向发展昂贵的专科治疗性服务。
卫生部:医改应“政府主导”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高卫中18日在会上发言指出,当前的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已经触及到一些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应该坚持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全面系统的开展改革。
据人民网消息,高卫中强调,下一步的改革应该在四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第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这样有利于纠正医疗服务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满足13亿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第二,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兴办卫生事业。目前的卫生服务体系的格局很不理想,公共资源占97%,非公共类的资源大概只有3%左右,这种格局非常不利于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健康发展,应该吸引资金、先进技术等社会资源来参与卫生服务的提供。第三,转换经营机制,抑制目前存在的“趋利”趋势。第四,坚持“利民、惠民”的原则,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应该体现在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身上。
专家:政府主导将成医改主流
另一方面,中华工商时报早前有报道指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表示,由政府主导医疗体制改革的观念逐渐被高层和众多专家所接受。她说:“这种观念在过去是非主流的,但它将会成为今后医疗体制改革领域的主流思想。”
业内专家分析,近2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虽然步伐缓慢,但总体是朝着市场化方向进行。现在看来,在经过医疗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的多年博弈后,如果政府主导的思想占据上风并能体现在新的政策制定中的话,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可能将步入另一个轨道。专家认为,这条道路并非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大量的政府投入从何而来,公立医院的效率如何提高,采取什么样的医院补偿机制等等,都将是这一改革之路面临的大难题。
专家分析:政府主导论遭遇四大难题
李玲教授指出,医疗领域的全面市场化可以带来最优质也最昂贵的服务,然而普通大众接受医疗服务的权利却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她认为,要解决我国医疗领域的现有难题,只能依靠政府,而不是市场。
业内专家认为,政府主导论的追求目标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能按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出整套的可行性政策,当然是全体民众的福祗。但现在看来,该理论的障碍至少有四个,最大的难题是政府的资金投入问题。其二是公立医院的管理及效率的改善问题。其三,虽然反对民营医院成为主流,但政府主导论也认为可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在是“抓大放小”还是“抓小放大”,即是大型医院还是一二级小医院及社区医院更适于引入民资上,在政府主导论内部还存在分歧。另外,政府主导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一想法未免有些一厢情愿。在国外,非营利性私立医院多依靠社会赞助、捐赠或慈善组织支持,而在我国现阶段,希望通过这些途径举办非营利性医院还属奢谈。
<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