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传染病] [分享]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困境、技术局限和解决之道

[传染病] [分享]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困境、技术局限和解决之道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50年前,面对血吸虫病防治严峻形势,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在得知江西省余江县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后,毛主席欣然题“送瘟神”两篇,表达了他老人家心怀民众,希望迅速消灭血吸虫病的愿望。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血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许多地方消灭或控制住了血吸虫病,并形成有效防止血吸虫病大面积爆发的机制。

然而,不容质疑,我们至今并不知道离“消灭血吸虫病”到底还有多远。

到目前为止,血吸虫病仍然在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流行。直接威胁着疫区上千万群众的生命安全。

并且,随着气候变化,洪涝的发生,血吸虫病会不断成为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由于人口流动、物质运输,水流等原因,不仅已消灭血吸虫病地区会重新流行血吸虫病。而且,随着气候暖化,血吸虫病也会向以前未流行地区,但环境条件变得适宜钉螺生长的地区蔓延。白蚁向我国北方大范围扩散,既是最好例证。

目前我国血防的困境在于:

1.在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血吸虫病感染率始终只能控制在一定百分比水平,再往下降低感染率就非常困难。 2.水位变化大的江河湖洲滩等地,钉螺无法消灭。 3.云南、四川等山区,由于地处偏远,环境复杂,钉螺亦无法消灭。

现实的困境使人发出 1.血吸虫病无法,或在可预见的将来无法消灭。 2.钉螺也是受害者。 以及选择作如下研究 1.钉螺无害化研究 2.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有40多种哺乳动物能感染血吸虫病,单对人或牲畜进行预防和免疫,不能消灭血吸虫病) 这些都表现出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血防工作上的无奈。

血防工作中常用技术局限

1. 蓄水灭螺。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大多四季分明,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冬雨水较少。要想在冬季蓄水灭螺,别说在大江大湖难以实现,就是在一般沟渠也较困难。即使花巨大的财力物力实现冬季蓄水,若不将整个由水相联系的区域钉螺全灭,并严防外源钉螺输入,很难保证灭螺和血防成果。同时大面积冬季蓄水,也可能引发生态灾难。

2.挖新填旧。 能全面消灭钉螺。但若不将整个由水相联系的区域钉螺全部消灭,并严防外源钉螺输入,新开挖的沟渠或河道会重新孳生钉螺。一切努力白费。这种例子很多。

3. 积极治疗人畜血吸虫病。 可大幅度降低血吸虫病感染率。 但降到一定程度后,再往下降往往很困难。究其原因在于,除人和家畜外,鼠等40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感染血吸虫病。单解决人及牛羊的血吸虫问题,并不能根绝血吸虫病,由于其它动物可作为血吸虫病的传播链条,使日本血吸虫得以继续存在,并随时攻击疫区人民。且随着气候变化及洪涝发生,随时都有爆发流行的威胁。

4. 化学药物灭杀钉螺。 许多地方使用化学药物灭螺,只能起到控制血吸虫病爆发流行的目的,并不能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所涉及的问题不外乎a. 钉螺孳生地一般杂草丛生(阻碍药物作用在钉螺体上),加之钉螺可钻入泥中,喷洒药物时,很难有有足够剂量的杀螺剂作用在钉螺体上,即起不到杀灭钉螺的目的。b. 喷洒药物时,需要借助于一定量的水才能使药物作用到钉螺体上,无水或水量太大(稀释作用)都不能起到杀灭钉螺的作用。c. 各地段灭螺质量不一,由于钉螺可通过水流、物流扩散,化学灭螺一段时间后,钉螺密度迅速回升。 用化学药物灭螺时,也会大量杀死其它生物,造成生态破坏,同时污染环境。

5. 抑螺防病林。 大面积栽植林木,并不能消灭钉螺及血吸虫。这从栽植林木的实际效果及“抑螺防病林”这各名称即可知。 实际上,许多原来没有钉螺的江河湖洲滩,正是因为大量生长芦苇及丛生杂林之后,使得钉螺大量孳生,并使血吸虫病大面积爆发。原因在于a. 在涨水阶段时,这些挺水植物为钉螺提供了栖息平台(钉螺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死亡或减低生命力。挺水植物的存在使得钉螺可间歇性的在水中活动,这正好满足钉螺生长习性)。 b. 退水后,这些挺水植物可使地表土壤长时间保持湿润,正好满足钉螺生长需求。 按一定规格栽植林木后,相对芦苇及杂林而言,钉螺密度会减小。原因可能在于:高程相对较高,林木的蒸腾作用使地表含水量降低。 在湖区假借灭螺名义,大量栽植林木用于商业目的,严重破坏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应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6. 以机代牛。 用机械代替牲畜从事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但以牛为牺牲品并不能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理由见3中所述)。何况在欠发达地区,牛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养牛及养羊是收入来源之一。

7. 硬化(用水泥板或其它建筑材料铺设在钉螺孳生的泥面上) 硬化可彻底破坏钉螺孳生环境,因此硬化是目前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首要手段。 硬化面临的困难:a. 江河湖滩面积巨大,全面硬化存在实际困难。 b. 对内陆沟渠河道而言,江河湖洲滩钉螺的存在,若硬化沟渠河道出现裂缝、破损、或硬化表面有泥土淤积,洲滩来源的钉螺(提水灌溉或其它原因)就会重新孳生在裂缝、破损处、或泥面上。 硬化后的生态风险:硬化后,将全面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而且关键是,硬化后,很难恢复为硬化前的生态环境。 8. 封洲禁牧。 可快速取得血防成绩,对消灭钉螺毫无帮助。同时阻断了一些群众的收入来源。

简化问题

要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就需彻底清理、简化血吸虫病相关各要点。

简化一:认知血吸虫病 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病原为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为完全寄生生物,不能单独生存。 日本血吸虫寄生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寄生对象为钉螺,且为唯一。第二阶段为人等40多种哺乳动物。两阶段缺一,血吸虫就无法生存。 不像一些寄生专一性强的病原微生物,利用预防和免疫就可控制和彻底消灭。日本血吸虫涉及太多目前我们无法控制的宿主,不可能通过预防和免疫予以彻底消灭。 除用于攻击宿主的毛蚴和尾蚴能短暂独力生存外,日本血吸虫主要存在于各种宿主体内。要想消灭血吸虫,可用药物杀死宿主体内日本血吸虫,这在人及牲畜身上能办到,但在无法控制的钉螺及其它哺乳动物身体上就不可能。 要杀死血吸虫,只能连同宿主一同杀灭。杀灭40多种哺乳动物?不可想象。 选择寄生的第一阶段。由于宿主唯一,消灭钉螺,血吸虫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也就是说,血吸虫只能自行消亡。

因此,只有选择钉螺,将其完全杀灭,就等于消灭了血吸虫病。

结论:要消灭血吸虫病,就必需消灭钉螺。

简化二:认知钉螺

1. 可将钉螺作为耐旱、耐水、耐饥的“湿生”螺类。

耐水:钉螺可长时间在水中活动。但超过一定时限就会引发生理伤害,甚至死亡。 将钉螺长时间淹于水中,其死亡率除与温度、食物有关外,还与其生长的环境有关。如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有螺江滩在水淹时间、水位落差、适生期时长、植被结构等都有较大差异。

耐饥:钉螺“不吃不喝”,可成活5个多月之久。

耐旱:自然条件下,钉螺能度过长达几个月的不适合生长的旱季。

“湿生”:钉螺只在温度、水分适宜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交配繁殖。钉螺需要一定“湿生”时长,完成营养积累,才能度过旱季、越过冬天、并交配繁殖。

“湿生”水的来源:不同地点、不同时段,水来源不同:包括:雨水、江河湖中流动的水、坡面渗透出的水、沟渠中由江河湖中抽提上来用于灌溉的水。

“湿生”包括: 幼螺阶段在水中或含水量高的土壤中生长发育。 成螺间隔性栖息在水中与陆地、或挺水植物上。 成螺生活在含一定水分的土壤中。

结论:根据孳生点水源的不同,运用工程手段,恶化钉螺“湿生”环境”,缩短钉螺“湿生”生活时长,使其得不到足够的生长发育。由于其只有一年的寿命,若一年内无法完成生长发育,就会消亡。

2. 螺卵孵化需一定的温度、积温、湿度。干旱或水淹,螺卵无法孵化。

在我国钉螺孳生区域,四季分明,气温、降雨等呈周期性变化。四川云南等地钉螺孳生区则有明显的雨旱季区别。作为一年生钉螺,要想完成传种传种接代,就必须“安排”好产卵、生长发育、交配繁殖的时序,以适应季节变化,错过最佳时机,就无法生存。在大部分钉螺孳生地区,在雨季前期的螺卵孵化,对钉螺而言至关重要。干扰螺卵孵化,就可消灭钉螺。

结论:通过工程手段,在雨季前期螺卵孵化期间,制造水淹或干旱环境,使螺卵无法孵化。

3.无植被的地方无钉螺。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若无植被,钉螺无法生存。

结论:通过工程手段,使钉螺孳生区域植被无法生长,即可消灭钉螺。

4. 钉螺在生长活动期频繁进出泥中。在干旱、冬季、条件不适宜时钻入泥中躲藏。

结论:通过工程手段,阻止钉螺自由进出泥中,其即无法生存。

5.水位变化大的江河湖滩。具体内容参见:百度空间/长堤血防

结论:通过隔离,阻止钉螺随水位线移动。并结合其它手段,彻底消灭水位变化大江河湖洲滩钉螺。

6. 长江下游地区江滩(与中上游相比):

特点:水位差变小,低草带逐渐消失,江滩滩面增大,各种挺水植物增多(以芦苇为代表)。 钉螺孳生特点: 高程较低区域钉螺:除过冬及卵孵化期需露出水面的泥土外,其它时段因有挺水植物,可间隔性地栖息在水中和挺水植物上。 高程较高区域钉螺:受雨水和江水共同滋养。

结论:灭螺:低高程以控制螺卵孵化为主:降低高程、挖鱼池等。 高高程以隔离、磁定位、耕作等灭螺为主。

解决之道

1. 恶化钉螺孳生环境:包括:降低土壤水分、水淹、“无草”、“阻止自由进出泥土”。 目的:干预“湿生”过程,压缩钉螺生长时间,使其得不到正常得生长发育。 干预卵的孵化。

降低土壤水分:对江河湖洲滩,抬高滩面高程。 对江河湖洲滩,涨水前及退水后,对洲滩进行翻耕。 其它钉螺孳生点,也可通过沟渠排积,“湿生”期间雨水较少时翻耕,来干预钉螺“湿生”生长过程。

水淹:降低江河湖洲滩高程,增加自然淹水时间。 清除江河湖洲滩挺水植物。这样水位较高时,钉螺无离水栖息场所;退水后,无法马上获得孳生场所。(退水后,若无挺水植物,洲滩植被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 在江河湖洲滩,在水位未上涨到螺带之前,利用工程手段,拦截螺带上下泻的雨水,并集中使之流入深水区。这样,下泻雨水中的螺卵,其原本可能留在滩面草丛中,就不会有孵化的机会

“无草”、“阻止自由进出泥土”:在钉螺孳生区,硬化土壤表面,或在土壤表面铺设灭螺毯,可使植被无法形成,钉螺也无法自由进出泥土。

2. 隔离。

江河湖洲滩地区,钉螺会水位线移动。阻止钉螺随水位线移动,即可消灭钉螺。 详细内容请参阅:百度空间/长堤血防。

3. 磁定位灭钉螺。

化学药物灭螺优缺点: 优点:快速。 缺点:杀灭不彻底。 螺密度回升迅速。 连带杀死其它动植物。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化学药物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见常用技术局限4化学药物灭杀钉螺)

磁定位灭螺原理: 将具磁性的索、网等磁性定位设施铺设在钉螺孳生区。 网、索等磁性定位设施依自身重力及人工,贴于泥面。 根据需要,可铺设能浮于水面的网、索等磁性定位设施。 在铺设有磁性定位设施的区域,喷撒含缓释杀螺药物的磁性微粒。 磁性微粒由自身重力、雨水、风浪等作用下,被吸附到定位设施上。

磁定位灭螺的优点: 施药时,不受雨水、水体影响。即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施药,不受有无雨水、是否在水中等影响。 施药时,不必清除植被。 可随时施药。 施药后,可长时间保持药效。 可同时作为水面保护网,杀毛蚴及尾蚴,保护人畜安全。

磁定位灭螺可用于: 1. 在江河湖洲滩上,用于阻止钉螺随水位线移动。 2. 用于杀灭地形、环境、植被复杂地带的钉螺。如山丘、湖沼等地钉螺。 3. 水体杀毛蚴及尾蚴,保护人畜安全。

好!好!好!

TOP

楼主分析的比较全面![em17]

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单打一肯定行不通,分类防治、综合治理比较适宜。从技术层面上讲,传染病的防控无非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血吸虫病防治目前主要是治疗病人和病牛、查灭螺和健康教育。血吸虫病疫苗研究遥遥无期,钉螺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想彻底消灭它难度很大。

过简单的生活,因为最简单的也是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宝贵的。

TOP

最近我到江西参加了全国寄生虫病防治示范区和检测点会议,了解到的情况是,疾控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紧张,很多措施不能落实到位,而且寄生虫病的防治并不是单纯卫生部门的事情,因此很多措施落实起来是很难的,政府的重视是表面的,甚至有的是形式多于内容.因此已经很好的很成熟的防治措施仍然不能得到落实.

TOP

感觉是做广告的!!!

按照楼主分析:既然灭螺困难,干吗要你的磁定位灭螺?!这个名词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还没有搞清楚,不过按你的说法,还是要有灭螺药物的.现在你找到更好更经济的灭螺药物了吗!

按照你说法,我似乎感觉是一个新的使用方法,在目前没有大投入情况下,你的方法是否比原有的更加经济,有效,你没有回答出这个血防人关心的问题!!!

你的隔离法说的那么理论,将白了就是抬洲降滩,哥们,这个成本小嘛????!!!!

在丘陵地区怎么操作,拜托不要吹牛!

就是日本也没有消灭血吸虫,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的消灭只是技术指标巩固在一定数值下,要达到这个目标,你说了那么多,怎每有健康教育!!!!!

日本人在血防流行区是不会去钓鱼的,中国的广大农民做的到吗_____归根结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当我们经济发达,人民幸福,他们就会把健康放到关键的位置,就会自觉履行健康教育行为!!!那时,才能真正消灭血吸虫啊!!!!如果你连这个都看不明白,只好说你是做广告的

同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也是可以切断的,现在血防工作策略的转变正是适用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前天我才去农村数厕所,发现没有一家的家禽是散养的,基本都是圈养在固定区域!!!!!!这说明什么?!!请你仔细思考,还有农村养狗的少了,查了20户,就4\5家有狗,完全不是家家有狗的样子,而且还都是宠物狗的品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意识到卫生的感觉,我们开展改水改厕,以机代牛,不都是切断的传染途径和传染源!

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血吸虫比将被“消灭”实现毛爷爷的“一定”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