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江苏省媒介生物监测与防制

江苏省媒介生物监测与防制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 俊 周明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意识的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展媒介生物监测和防制工作是预防和控制虫媒传染病重要手段,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依靠各级领导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对全省主要媒介生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跟踪监测,基本摸清了种群分布、生态和季节消长等情况,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媒介生物防制打下基础,并取得辉煌的成就。许多虫媒传染病如疟疾、乙脑、丝虫病等得到了有效控制,卫生城镇的“四害”密度明显降低,历次的自然灾害由于采取有力的消杀灭措施均取得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优异成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导致媒介生物种群、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新发的虫媒传染病不断出现(如莱姆病、西尼罗病毒病等);原有的虫媒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如登革热等)。媒介生物监测与防制工作又突显其重要性和艰巨性。 一、媒介生物监测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省广泛开展了蚊、蝇、蟑螂、臭虫、鼠、蜱等媒介生物的调查、研究和防制工作。近十五年来,结合国家卫生城镇建设,每年按照全国爱卫办制定的监测方案,系统开展了蚊、蝇、蟑螂、鼠密度和季节消长的监测。 (一)主要媒介生物的调查 1、蚊虫 江苏省蚊虫曾经历过多次调查,早期主要在城镇和市郊,以后逐步扩大到丘陵山区、水网地区以及其它特殊场所,如毛竹林地区、疟疾、乙脑和丝虫病高发地区。通过标本采集和资料收集整理,基本摸清了我省蚊虫的种类、分布、生态习性和季节消长情况。现已查明,我省蚊虫种类有9属52种。主要蚊虫种类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常见蚊虫每年在3-4月份出现,6-9月为活动高峰,11-12月份逐渐减少。 2、蝇类 根据我省地理区域和生态环境的特点,通过系统调查和标本采集,目前已知我省蝇种有16科106属234种。以家蝇、绿蝇、金蝇为优势种。常见蝇种的季节消长为3-4月份开始有蝇入笼,高峰期在6-8月份,11-12月份逐渐减少。家蝇在全年都可发现,主要集中5-11月,持续时间长,与人接触密切,是传播肠道传染病的重要媒介蝇种之一。绿蝇也是全年活动和持续时间较长的蝇种,其高峰主要集中在7-9月份。金蝇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是全年诱捕数量最多的蝇种之一。 3、蟑螂 自80年代以来, 采用目测法、药激法和瓶诱法在全省开展蟑螂调查,发现我省蟑螂种类有2属5种,在宾馆、浴室、食堂厨柜、灶台、火车的餐车、卧铺车厢和轮船等场所主要是德国小蠊;居民住宅、酿造厂、酱品发酵车间以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为主。蟑螂一年四季均有发现,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份,白天隐蔽于阴暗缝隙中,夜间活动觅食。调查证实,蟑螂可携带多种细菌、病毒和霉菌。 4、臭虫 根据1981-1983年在全省的调查表明,我省臭虫种类仅发现二种,即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在陈旧的屋内及条件较差的农村,臭虫经常在床铺上、蚊帐内、地板缝隙及木板墙墙壁缝内孳生、繁殖,苏北高于苏南。由于近年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使臭虫密度不断下降,我省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灭臭虫。 5、鼠 经对我省不同代表地区现场调查,发现我省啮齿动物14种,其中常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黑线姬鼠。 6、蜱 1996-1999年,经对南京、徐州、连云港、盱眙、句容、金坛、溧阳、宜兴等8个市、县所辖山区、林区蜱的种类、分布、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分离出1科3属5种,其中长角血蜱全省分布,二棘血蜱为长江以南优势种,占捕获蜱总数的99.3%,锐附硬蜱为我省首次发现。蜱在我省有明显的季节性,4月初出现,5-6月密度达高峰,7月以后逐渐下降,至10月下旬消失。南方夏季高温季节7-9月蜱密度低于气温适宜的5-6月份,11月至次年3月气温低也不利蜱的生长繁殖。经采集大量二棘血蜱做中肠带螺旋体检查表明,带菌率为13.0%。 (二)“四害”密度的监测 1、2004年监测情况 (1)全省蚊密度(只/人工小时)为5. 526,全年以7月份的密度为最高,达7.945;各省辖市蚊密度差异显著,以南通和镇江地区为最高,分别为116.000和48.286,南京最低,为2.527。主要蚊种的构成为:淡色库蚊占61.40%,7月份为其发生高峰;中华按蚊占17.66%,7、8月份为其发生高峰;三带喙库蚊占15.19%,6、7月份为其发生高峰;白纹伊蚊占4.49%,7、8月份为其发生高峰;嗜人按蚊占1.25%,9月份为其发生高峰。 (2)全省蝇密度为5.194只/笼,6~9月份为蝇类发生高峰。各省辖市蝇密度差异显著,以镇江地区为最高,23.530只/笼,南通最低,0.433只/笼。主要蝇种构成为:家蝇占37.31%,绿蝇占30.99%,金蝇占20.01%,麻蝇占9.47%,丽蝇占2.22%。 (3)全省蟑螂密度为0.386只/盒,全年均有发生,其中以5~10月份的蟑螂密度较高。各省辖市蟑螂密度均在1.000只/盒以下,其中以南京地区蟑螂密度为最高,达0.841只/盒,连云港、淮阴、泰州、盐城、徐州、宿迁等地未监测到蟑螂。主要蟑螂种类的构成为:德国小蠊占72.75%,美洲大蠊占18.77%,黑胸大蠊占8.47%。 (4)全省鼠密度(夹夜法)为1.683%,各月份鼠密度在1.000~2.200%之间浮动,其中以8、9月份密度为最高。各省辖市鼠密度以盐城地区的鼠密度为最高,达4.204%;苏州最低,0.360%。主要鼠种构成为:小家鼠占44.31%,褐家鼠占38.75%,黄胸鼠占11.16%,黑线姬鼠占3.31%。 2、近3年主要媒介生物密度消长比较分析 (1)近3年主要媒介生物密度消长情况 从2001年­—2004年的密度对照表(表1)可以看出,主要媒介生物种类的发生密度变化显著。蟑螂密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蚊密度在2002年下降后又逐年上升,蝇密度和鼠密度在2002年、2003年下降后又呈现强烈的反弹。今年的四害密度均有大幅度的上升,与去年相比,分别为蚊密度上升43.79%,蝇密度上升79.72%,蟑螂密度上升229.91%,鼠密度上升68.30%。主要媒介生物密度的大幅度上升增加了媒介生物接触、骚扰宿主和吸血的机率,同时对虫媒传染病的扩散蔓延增加了机会。这种改变可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环境及其它社会因素的改变有关。这也警示人们重视媒介生物的防制工作,以预防虫媒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表1 2001-2004年度密度对照表 年份 蚊密度 (只/人工小时) 蝇密度 (只/笼) 蟑螂密度 (只/盒) 鼠密度(%) 2001 2002 3.436 3.224 4.730 4.340 0.080 0.097 1.260 1.160 2003 3.843 2.890 0.117 1.000 2004 5.526 5.194 0.386 1.683 2002与2001比较 密度上升或下降(%) -6.170 -8.245 20.957 -7.937 2003与2002比较 密度上升或下降(%) 19.20 -33.41 20.62 -13.79 2004与2003比较 密度上升或下降(%) 43.79 79.72 229.91 68.30

(2)近3年来蚊、蝇、蟑螂、鼠群落结构变化情况 2002-2004年监测结果显示,蚊、蝇、蟑螂和鼠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发生期及种群构成百分比变化不大(图1-4)。

(三)媒介生物监测方案的修订 媒介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虫媒传染病的流行进行预测预警。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媒介生物的监测,对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难于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虫媒传染病的流行形势亦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虫媒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成为对我国的潜在威胁,因此加强媒介生物监测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1、监测目的 (1)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2)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媒介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3) 分析媒介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虫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2、监测定义 媒介生物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鼠类、蚊类、蝇类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对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反馈,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媒介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3、监测的组织、分工和职责 (1) 监测网络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媒生物监测中心为依托,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建立区域性监测中心,由区域性监测中心根据不同的虫媒传染病和地理特点选择代表性生境设立监测点。 (2) 分工和职责 卫生部领导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国监测方案的制订,组织、协调全国监测工作的实施;承担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并进行监测质量的督查和质量控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依据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监测工作;确定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协调各级监测点的工作,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 市(地、州)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负责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并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各监测单位要根据方案要求,设立病媒生物的监测点,及时收集和整理监测资料,按时上报。 4、监测内容和方法 (1) 鼠密度监测 采用夹夜法。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不少于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城镇居民区及酿造厂、屠宰厂、食品加工厂、饲养厂、奶牛厂、餐饮等重点单位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布放300有效夹/夜。各市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地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环境之间距离应大于0.5km。晚放晨收投放比例室内、外各半。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超过100m2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1只。特殊行业各类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同一房间不能连续布夹。每一调查监测点布夹不少于300有效夹夜。室外直线布夹,每5m布夹1只。计算鼠密度。 (2)蚊密度监测 A. 成蚊监测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不少于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 诱蚊灯法: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定时、定点、定方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使用诱蚊灯,监测时间日落20分钟后开始(日落时间可到当地气象部门查询),诱集6小时。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计数。 人工小时法: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东西南北中5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2个。定时、定点、定方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 B、伊蚊专项监测,该项监测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诱蚊诱卵器法:每个地级市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共布放400个诱蚊诱卵器。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至一个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用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统计蚊卵阳性率,同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容器指数法:每个地级市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的居民区,每个街道查50户的积水容器;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其它单位各2个,检查积水容器不少于200个。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检查各种积水容器内伊蚊幼虫和蛹的比例及阳性率。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室内、室外,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 (3) 蝇密度监测 采用笼诱法。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选取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和诱蝇当天气象情况。 (4) 蟑螂密度监测 应用粘捕法。每个省份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5个地级市,每个城市设5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宾馆饭店2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每盒用甜鲜面包加啤酒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和厨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每个标准间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 二、媒介生物性疾病 媒介生物是指直接或间接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按动物分类学上,通常指二大类,即节肢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由媒介生物(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称媒介生物性疾病,包括完全或部分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称虫媒传染病。 (一)、媒介生物危害 1、传播疾病:媒介生物至少可以传播几十种人类疾病,如疟疾、登革热、丝虫病、莱姆病、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西尼罗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以及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吸血、寄生、致敏:蚊虫、跳蚤、臭虫、虱子等刺叮、吸血、骚扰;某些蝇类幼虫可以寄生于人的组织、器官、腔道等引起蝇蛆症;螨虫、蟑螂的排泄物常引起人们过敏;各种媒介生物侵袭人类,不仅传播疾病,也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生活。 3、造成经济损失:有些媒介生物污染食品和粮食,不仅造成疾病的传播,而且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媒介生物对工业、农业、旅游、电讯、水利、仓储、书画、文物等造成破坏,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二)、媒介生物性疾病传播方式 1、机械性传播:媒介生物对病原体仅起携带、运输的污染作用,病原体只是机械地从一宿主传播给另一宿主,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外并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或生物学变化。如由苍蝇、蟑螂、蚂蚁等传播的疾病。 2、生物性传播:生物性传播即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具有增殖,发育,或发育增殖的生物学过程。这是病原体自然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生物性传播的特点之一是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即外潜伏期。完成上述过程,才具传播能力。如:多数由蚊子传播的疾病。 (三)、重要媒介生物性疾病 1、鼠疫: 鼠疫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传染病防制法中属于甲类之首。我国是一个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我国西部的内蒙、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存在广泛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在我国,经过了半个世纪以上的鼠疫防制工作,大部分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已经查明。但这并不是说,不再可能发现新类型的疫源地。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查明的疫源地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在最近的10年里,鼠疫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过去认为不存在鼠疫的地方,因此,重新认识鼠疫自然疫源地,是鼠疫法治工作在新世纪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2、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仍然是我国目前危害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应该重点防制的法定报告传染病之一。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泛,遍及全球。我国除青海、西藏未证实外,其它省(区)均为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我国是世界上受其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共发病1,416,503例,死亡45,813例,占世界病例总数的90%以上。从近十年的流行情况看,我国的HFRS流行相对稳定,每年病例报告数约在50,000例左右,从近年的监测情况来看,新疫区及部分中心城市的疫情不断出现和上升的现象尤为突出,成为新时期我国HFRS防制的重点。 3、莱姆病: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是莱姆病螺旋体,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在我国,莱姆病已成为一种对人群健康危害相当严重的常见病。 调查证实莱姆病在我国的广泛分布,至少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莱姆病的感染,人群平均感染率高达5.06%。17个省(市、自治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包括北京郊区)。重疫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当地居民的人群感染率在10%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06%-4.51%,估计我国莱姆病的每年新发病例不会少于2万例。尤其是媒介生物蜱的带菌率高,主要传播媒介全钩硬蜱的带菌率高达40%-45%,二棘血蜱的带菌率达16%-40%。 4、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在全球热带、亚热带流行,其传播媒介是蚊子,在我国主要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分布在我国除青海和西藏以外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尤其是水稻种植区的主要虫媒,由这种按蚊传播的疟疾占总 发病数的70%。中华按蚊主要孳生在稻田中,发生时间也受稻田种植和水期影响。 嗜人按蚊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长江以南低山和丘陵地区的重要虫媒,尤其能够传播恶性疟。该蚊主要孳生在缓流、渗出水、灌溉沟等比较清凉的积水中。微小按蚊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是华南地区、云贵高原的主要虫媒,历史上云贵地区的“瘴气”即是由该蚊传播的恶性疟。大劣按蚊分布在我国云南、两广和台湾,是海南岛山林和山麓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按蚊吸入疟疾患者的血,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它唾液中的疟原虫带进健康人的血液,使健康人感染、发病。根据疟原虫种类的不同,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四类。恶性疟最凶险,如不及时治疗,病人可在短期内死亡。全球每年有3亿-5亿人受感染,因而死亡的超过100万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估计我国每年发病人数达3000万以上。从1951年起全国开展了抗疟运动,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防制,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根据疫情报告,近年来我国疟疾发病又有所回升,因此,疟疾防制不容忽视。 5、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疾病,也称为日本脑炎,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在我国分布于除青海、新疆和西藏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乙脑的发生,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 乙脑的易感人群是14岁以下的儿童,而且因其死亡率较高,后遗症较重,比如痴呆、瘫痪等,所以危害很大。在我国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没有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的地方,还有散发病例出现。 6、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现今发病数最多,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1—4型)在人体引起两种不同症状的疾病,即典型登革热DF(伴有休克综合症,死亡率很低)、登革出血热DHF(有较高的病死率)。我国40年代有登革热发生和流行。1980、1986年海南岛发生两次大流行。在我国,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以及广东、广西部分沿海地带,分布范围比较狭窄,白纹伊蚊分布范围较广,北至辽宁,西至西安都有白纹伊蚊的“踪迹”。 我国广东省、海南省等省、区从1976~1991年曾约有14次规模不等的登革热流行,有些地区虽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但也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本病迄今在广东等地不断发生流行,2002年广州又发生大规模流行。因此,登革热媒介防制成为我国近年蚊虫防制工作者的新问题。 7、巴尔通体感染: 巴尔通体(Bartonella )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作为新发及老传染病的病原体,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再次肆虐人类,并以新的以往人们未知的形式表现出来。 巴尔通体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较多,近些年来。巴尔通体家族迅速扩大、不断增加,已从一种发展至19个种及亚种。其中7种已知可致人类疾病。其自然宿主主要是哺乳类动物,从猫、狗、啮齿类动物(鼠、兔)、牛、鹿都可分离出巴尔通体,而且不同种巴尔通体具有宿主特异性。 吸血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在巴尔通体传播感染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对其所起作用尚未完全了解,白蛉、体虱、蚤等媒介生物是人们研究较多的传播媒介。有大量证据表明蜱可以作为动物间传播的媒介。 巴尔通体引起的疾病谱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常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战壕热、心内膜炎、神经根炎等。 8、西尼罗病毒病:西尼罗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蚊媒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区域的不断扩张,1999~2003年美国都出现了西尼罗病毒在人群中的暴发流行。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通常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极少数病例还可表现为严重的胰腺炎、肝炎、心肌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症。鸟类是西尼罗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库蚊、伊蚊、按蚊等蚊虫、尤其是库蚊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西尼罗病毒病在美国流行,据美国CDC报告,1999年报告病例62例,2000年21例,2001年66例,2002年4156例,死亡284例,波及美国40个州,传入加拿大,向加勒比海地区扩散。该病是2002年美国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截止2003年11月12日,美国报告病例8393例,死亡184例。 常见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性疾病

媒介分类 传播疾病名称 主要媒介生物名称 蚊 1.疟疾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 2.淋巴丝虫病 班氏丝虫病: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3.乙脑 三带喙库蚊 4.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5.其他 黄热病 西尼罗病毒病 伊蚊属 主要是库蚊 蜱 1.森林脑炎 全沟硬蜱等 2.新疆出血热 亚洲璃眼蜱 3.北亚蜱媒斑疹伤寒 革蜱属、血蜱属 4.蜱媒回归热 乳突钝缘蜱 5.莱姆病 全沟硬蜱、蓖子硬蜱、太平洋硬蜱等 其他:Q热、野兔热、苏格兰脑炎等 对于Q热,我国发现微小牛蜱、亚洲璃眼蜱、铃头血蜱有自然感染 螨 革螨 1.立克次氏体痘 血异刺皮螨 2.流行性出血热 柏氏禽刺螨 恙螨 3.恙虫病 地里纤恙螨群 4.其他:可能与森林脑炎、Q热、弓形虫病有关 蝇 1.蝇蛆病 胃蝇、皮蝇、狂蝇等 2.锥虫病 舌蝇 3.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 家蝇、市蝇、金蝇、麻蝇等 白蛉 1.黑热病 中华白蛉 2.其他、皮肤利什曼病、白蛉热、巴尔通病等 蚤 1.鼠疫 印鼠客蚤 2.地方性斑疹伤寒 印鼠客蚤 虱 1.流行性斑疹伤寒 人虱 2.战壕热 人虱 3.虱传回归热 人虱 鼠 160余种鼠传疾病,我国主要是: 1.鼠疫 2.钩体病 3.流行性出血热 4.其他:恙虫病、莱姆病等

(四)、我省媒介生物性疾病 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在我省,痢疾年发病率超过10/10万、伤寒年发病率超过1/10万,其它主要虫媒传染病如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年发病率均低于1/10万,发病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疟疾在部分市县较多,如盱眙县疟疾年发病率均超过10/10万,1997年高达120.4/10万。 表2 2001-2003年媒介生物相关性疾病发病情况 疾病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发病数 发病率 (1/10万) 病死率 (%) 发病 数 发病率 (1/10万) 病死率 (%) 发病数 发病率 (1/10万) 病死率 (%) 乙脑 234 0.31 1.709 121 0.16 0.826 82 0.11 3.659 疟疾 1167 1.57 0 550 0.74 0.182 454 0.61 0 钩端螺旋体病 7 0.01 0 4 0.01 0 4 0.01 0 霍乱 12 0.02 0 7 0.01 0 33 0.04 0 痢疾 17519 23.55 0.011 14203 19.05 0.021 13432 18.01 0.022 细菌性痢疾 17471 23.49 0.011 14162 18.99 0.021 13394 17.96 0.022 阿米巴痢疾 48 0.06 0 41 0.05 0 38 0.05 0 伤寒 2407 3.24 0 1511 2.03 0 1047 1.4 0 出血热 411 0.55 2.43 465 0.62 1.51 422 0.57 3.32

2004年8月开始,在兴化市周庄镇近一个多月发现不明原因发热病人43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并对6份现症病人、1份恢复期病人、2只蚊子(合为一份标本)共8份标本使用RT-PCR进行登革热分型检测,其中2份登革热I型阳性。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认定这是一起登革热疫情。 三、媒介生物防制 在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加强对传播媒介的治理是一种经济、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一)、防制方法: 1、环境防制:主要通过改造、清理媒介生物的孳生、栖息环境,造成不利于它们的生存条件,这是防制媒介生物的制本措施,其具体内容包括:⑴环境改造,如基础卫生设施的改造和修建,阴沟、阳沟和臭水沟的改造等;⑵环境处理,例如,翻盆倒罐、清除蚊孳生地,或对蚊类孳生地进行水位波动,间歇灌溉,水闸冲刷,以及垃圾、粪便及特殊行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等;⑶改善人群居住条件,搞好环境卫生,以减少或避免人-媒介-病原体三者的接触机会,从而减少或防止虫媒病的传播。 2、化学防制:当前主要是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驱避剂、引诱剂、灭鼠剂来防制媒介生物。虽然化学防制存在着抗药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它具有见效快、使用方面,以及适于大规模应用等优点,所以仍然是目前对媒介生物综合防制中的主要手段。常用杀虫剂有以下几类:⑴有机磷杀虫剂;⑵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⑶合成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⑷昆虫生长调节剂;⑸其他类:如驱避剂、引诱剂等。 3、生物防制: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射产物以防制害虫,其特点是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防制的生物可分为两类,即捕食性生物和致病性生物。捕食性生物如养鱼以捕食蚊幼虫。致病性生物的种类较多,目前以对苏云金杆菌、球形芽孢菌及索科线虫的研究进展较快,它们都能使蚊幼虫致病而死亡。由于化学防制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和杀害天敌,因此生物防制又受到重视。 4、物理防制:利用机械、热、光、声、电等以捕杀或隔离或驱走害虫,使它们不能伤害人体或传播疾病。例如装纱门纱窗以防蚊蝇进入室内,灭蚊灯、灭蝇器、电蚊蝇拍等均属物理防制。 5、遗传防制:使用各种方法处理害虫,使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移换,以降低其繁殖势能,从而达到控制一个种群的目的。可释放大量人工绝育的雄虫,其数量远超过自然种群的雄虫,以期能与自然种群的雌虫交配,产未受精卵,使自然种群逐渐减少。在遗传防制中,有辐射、化学杂交不育、染色体易位等方法。 6、法规防制:国家制定法规或公布条例,防止害虫随交通工具从国外进入国境及对害虫进行监察和强迫性防制工作。例如我国已发出通告,要求加强检疫,防止登革热从国外传入。又如新加坡为了消灭蚊媒病,采取了立法强迫防制蚊虫的措施,如发现家庭及庭院有蚊虫孳生则重罚,执行后效果显著。 7、综合防制:即从媒介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整体出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以及安全、无害、有效、经济和简便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对防制的对象采用各种合理手段和有效方法,组成一套系统的防制措施,把防制对象的种群数量降低到不足以传播疾病的地步。 (二)、防制措施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建国初期,为了反细菌战我国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除害灭病、改善生活工作环境为主要任务,其后50多年一直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动员全社会人人动手消灭四害。如果一个地方蚊、蝇、鼠等媒介生物的密度本身就很高,一旦发生灾情、疫情,就可能造成相关疾病易于扩散、辗转传播,难以控制;如果本地的媒介生物密度很低,相关疾病就不易扩散传播,同时相对易于控制。爱国卫生运动在当前不仅有必要存在,而且应进一步加强。 2、现场消、杀、灭工作 消毒、杀虫、灭鼠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控制媒介生物的重要措施,当现场面大时,采用大型车载式机动喷雾器完成外环境消毒杀虫任务,在实施消杀时注意人力、药械的合理配置,划出作业区和重点区,做好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 灭鼠多采用慢性抗凝血灭鼠剂,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灭鼠时,则先要使用急性灭鼠剂(如磷化锌等)。快速灭鼠时要注意毒饵的盗食情况,若毒饵适口性差、盗食率不高,要及时更换饵料,一般以块状水果、红薯等饵料为宜。急性毒饵灭鼠时要注意人、畜中毒事故,要让群众知道和配合灭鼠,防止误食,同时备好急性杀鼠剂的解毒剂,一旦发生误食中毒立即施救。 发动群众用鼠笼、鼠夹、粘鼠胶等多种方法灭鼠。宣传群众勿直接接触鼠类,以防感染。对捕获或毒杀的鼠类一律焚烧处置。灭鼠时要室外室内同时进行,不遗漏空白地带;灭鼠和防鼠相结合。在急性快速灭鼠后,再用慢性抗凝血杀鼠剂作巩固灭鼠。鉴于鼠类可能携带病媒昆虫,突击灭鼠后期进行一次杀虫。室外采用超低容量喷洒杀虫,重点部位可作滞留喷洒杀虫,室内可采用烟雾机杀虫。灭鼠、杀虫区域尽可能划定大一些,勿使病鼠和病媒昆虫逃逸,酿成疫情扩散。 3、发挥PCO机构的作用 有害生物防制(PCO)是近年来我国新发展的以杀灭病媒生物为主的技术服务产业,对爱国卫生运动是一种必要的补充。PCO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平时媒介生物控制、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和病媒传染病发病率,同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可动员民间PCO机构的力量协同开展媒介生物防制工作。当前应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支持,促进其发展。 (三)其它相关工作 1、卫生杀虫药械的检测和管理 我省经济比较发达,生产卫生用杀虫药械企业多,产量大、品种齐全。据统计,目前生产各类卫生用杀虫药械的企业有200多家,产品包括:喷射剂、气雾剂、驱避剂、毒饵、普通蚊香、电热蚊香片(液)、烟熏剂、缓释剂、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胶悬剂、浓缩剂、杀虫涂料以及灭蚊灯、灭蝇器、粘蝇纸、灭蟑盒、电蚊蝇拍等。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的有近300个产品。通过近二十年不断强化管理,使我省卫生杀虫药械生产企业整体实力和产品卫生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促进我省媒介昆虫防制工作。目前我省杀虫药械的卫生许可工作已经停止,但产品的药效和安全性检测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2、创建卫生城镇,控制媒介昆虫密度 创建卫生城市是改变城市卫生面貌,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近10年的实践,成效明显。为推动创建工作向农村辐射,促进农村的卫生改善,我省在总结创建卫生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卫生镇、卫生村的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城乡环境卫生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除四害工作成效显著,各地都将除四害工作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议事日程,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经费保证,广泛宣传发动,制定科学防制方案,培训专兼职除害人员,采取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媒介昆虫密度,许多城镇还通过了灭蝇、灭蟑、灭鼠、灭蚊达标考核,成为除四害先进城镇,大大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3、抗药性调查 1978年底,我省就开展蚊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先后采用药膜法测定中华按蚊对有机氯、有机磷类杀虫剂抗药性;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幼虫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1994年在南京、常州、扬州等市开展了蚊虫对敌敌畏、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和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调查。1995年选择苏州、常州、扬州、南通作为江苏省蚊虫抗药性监测点。目前我省蚊虫对敌敌畏等有机磷类杀虫剂抗药性已经达到高抗,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为中抗水平。从1982年开始,我省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家蝇对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以后长期坚持开展抗性监测工作,据对苏州、常州、盐城、扬州等市抗性监测点调查结果,按照全国家蝇抗性及防制协作组关于家蝇对卫生杀虫剂抗性标准,我省家蝇对敌敌畏已达到高抗水平,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也达到低抗和中抗程度,且抗性水平正在逐年增加。同时,我们还开展了鼠、蟑螂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监测工作,为江苏省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4、科研工作 先后开展了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浸泡蚊帐、卫生杀虫涂料的应用、稻田湿润灌溉灭蚊效果观察、毛竹林地区白纹伊蚊的综合防制、臭虫蟑螂的防制、莱姆病媒介生态及其防制对策的研究、抗性家蝇的防制研究、防虫防蛀剂生物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疟区户外活动人群防护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等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