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医改”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医改”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作者:张俊祥 时间:2014-10-6

  “医改”在中国现阶段可是个热词,政府官员、卫生行政领导、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员工、媒体和互联网从业人员甚至普通大众,如果不能就“医改”这个高大上的话题发表一点意见,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开口说话。自从中国的“医改”起步,“公益性”、“零差率”、“集中采购”、“分级医疗”等花样繁多的名词和概念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医改”措施真的像制度设计者想象的那样美妙吗?“医改”这么久了到底效果如何呢?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医务人员满意做到了吗?“看病难”、“看病贵”缓解了吗?

  医院“公益性”定义是无稽之谈

  “公益性”是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那就是说——你不需要去挖空心思赚钱,却还有钱去从事社会活动。那活动经费何来?只能是政府拨款、慈善捐赠......现在的“公益性”或者说“非营利性”医院每年获得的政府拨款与医院总收入相比连10%都不到,也没有听说国内哪个医院是由慈善捐款支撑的。那医院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不萎缩?如何不关门?其实医院被戴上“公益性”的帽子,唯一的获益者是政府。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当出现天灾人祸时,当政府认为有需要时,医院和医务人员当是召之即来、责无旁贷、无怨无悔、不计代价,这才是“公益性”的真正核心含义。

  药品“零差率”是个伪命题

  所谓药品“零差率”是指医院按进价向病人销售药品,但是下面几个问题怎么处理却没有人给出答案:药品的运输、仓储、保管等环节的成本如何计算?药品的正常损耗、特殊储备药品的定期更换如何解决?药事服务人员的劳务支出从何而来?医院不加价了,中间环节的药品经销商仍然可以加价销售,经过的中间环节越多,加成率越高,最后是药厂不赚钱,医院不赚钱,唯有中间流通环节的药品经销商赚的盆满钵满,偷着乐啊!

  设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弊多利少

  集中采购遏制了分散式腐败,催生了垄断式腐败,不买对的,只买贵的,还剥夺了医院的二次议价权。集中采购导致部分质优价廉的药品、耗材彻底从市场上消失。由于不能兼顾不同医院的个性化需求,设备招标有时只招“裸机”,供应商和医院再谈判进行配件和软件增购,实际成交价远远高于招标价,公开的中标价只是看上去很美。

  分级医疗几成空想

  分级医疗的美好期待是社区首诊,逐级转诊,双向转诊;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但是资源配置不均衡,病人对基层医院信任度低,加上不同级别医院收费级差不大,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仍在上演甚至愈演愈烈。正如喊了N年的教育均衡也没有阻挡择校风一样,分级医疗目前仍是镜花水月。

  医疗帮扶效果不彰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对口帮扶作为卫生系列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帮扶医生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全日制驻点?通过帮扶,基层医院开展了多少新项目?培养了多少技术骨干?部分基层医院对医疗帮扶的态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转变:求贤若渴—热烈欢迎—摇头叹息—不闻不问—反感抵触。

  政府为医疗服务定价违背价值规律

  医院招聘人员要去市场,医院采购物品要去市场,医院盖楼买设备要去市场,但是医院的服务价格却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制定。为了体现“公益性”,定价是不能计算成本的,而是重点考虑社会承受力;为了体现“公益性”,定价是不能参照供求关系的,而是重点考虑社会稳定性。在饭店里一次性餐具和小毛巾是可以名正言顺收费的,但是医院里的很多一次性耗材却是不准收费的,甚至做CT检查都是不能收胶片费的。政府定的10元挂号费在黄牛手上就可能值100、200元,难道说黄牛倒一张挂号条与医生看10-20个病人的价值是相同的?

  于是,政府这么忙,老百姓领情吗?

拜读几遍,十分精辟,切中关键。

TOP

很有深度,但是高层看不到,联系一下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本地或全国两会上提出来能有些效果。总之,改来改去看病的费用始终降不下来,反而越来越高。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TOP

TOP

精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