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狗风潮与和谐社会 ● 周荣方(郑州) 报载,云南牟定县因疯狗咬人致死,五天内扑杀5万条狗。消息传出,一边是“打狗风暴”的此起彼伏;一边是抗议之声沸腾,纷纷要求尊重动物的生命权。 8月10日,《南方周末》发表全国14家动物保护组织的一封公开信《请尊重狗的生命》。8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公检法加入打狗队?》,从法律和行政的角度,指称灭狗涉嫌侵犯公民财产权。 又据报道,9月23日,东北爱狗网发起“反对野蛮打狗百万人大签名活动”;10月4日,郑州市爱犬人士组织了“和谐郑州、文明养犬万人签名活动”;11月11日,北京动物园门口万人签名上书阻止打狗。与此同时,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亦发起大规模签名活动,呼吁同情狗、尊重狗。 笔者注意到,50岁以上的人对此比较淡然。郑州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及“文革”,说当时也曾兴起一场打狗运动。人们没有同情,更多的是喜悦。 现在说起来,那个年代的人似乎很无人性。当时,郑州市花园路口菜市场是一集中宰狗地。花上两元人民币,便能拎回半条狗的肉,够全家美餐多日,这对于每月人均仅供应半斤猪肉的居民,简直是美丽的神话。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贫困年代,民以食为天,面对生存威胁,自顾不暇,焉能顾狗?所以,在那一代人眼中,狗永远是畜生,是肉和皮毛,无须同情。 宠狗是“吃饱撑的” 那时,也偶闻西方人宠狗,喂“狗罐头”,穿“狗衣服”,送狗进医院,为狗上法庭等等。这些海外奇谈让中国人感到难以置信。尤其听说西方还有什么“保护动物协会”,甚至为保护动物而游行示威,国人更嗤之以鼻——吃饱撑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的“海外奇谈”,竟在眼前发生。今天,中国城市的狗,似乎已不再是狗了。它们吃“狗粮”,穿“狗衣”,佩“狗身份证”,接种“狗病疫苗”,还有琳琅满目的“狗玩具”。这些牲畜除了无须“上课听讲”和“参加工作”外,几乎完全被人格化,连称呼也变成了嗲声嗲气的“狗狗”。 观念,是一定生活水平的产物。看来,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真是很伟大。中国人也开始真正吃饱,感到“撑”了! 然而,走出大城市,走到偏远的乡村,我们这些已经“撑饱”的城里人,往往会发现还有衣食不保的同胞。我是多么地憧憬:中国的农村也能快速富裕起来,让现在还比较贫穷的人口将来也有闲情逸致,去做一些“吃饱撑的”事情。到那时候,或许就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