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预防医学的几个误区

恕我直言,楼主的观点有点乱,至少表达有点问题.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还是没有搞清楚.

还有,你总是引用一些国外的典籍,一到关键的地方就是"请参考某某"

行政不同于学术.做论文我们可以参考国外文献;做行政,很多国外的东西,我们用不上的.

说点实在的吧,说点能解决问题的吧.说点能让大部分人看懂的吧..

谢谢.

TOP

以下是引用金山毒霸在2006-9-5 9:05:09的发言:

恕我直言,楼主的观点有点乱,至少表达有点问题.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还是没有搞清楚.

还有,你总是引用一些国外的典籍,一到关键的地方就是"请参考某某"

行政不同于学术.做论文我们可以参考国外文献;做行政,很多国外的东西,我们用不上的.

说点实在的吧,说点能解决问题的吧.说点能让大部分人看懂的吧..

谢谢.

本文实不能承受预防医学改革的重担。

重点本在于指出预防医学旧模式必须打破的必要,预防医学必须走向台前发展专业的目的

这才是作者的原意,也是文章的精髓。

我认为只有预防医学实现了作者所说的从幕后走向前台,才能体现自身的真实价值,得到政府的应有的关注与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技术方面细节的东西还是次要的。

TOP

看了<<预,防医学的几个误区>>一文,认为写得很好,分析得很透彻,有一定理论功底.我是疾控一老兵,工作二十多年,尝到了卫生防疫的酸甜苦辣,在卫生系统内,说是医师,可是低级医务人员,说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大多无技术可言,在县,乡这一级,无专业的人员在防疫岗位上的占七成.有这样的说法:认得一二三四五,就可搞防疫,卫生防疫站除了检验科,那个科都可当科主任.防疫就是报个报表,玩个数字游戏,防疫就是三板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宣传到位了,老太太都会.卫生防疫工作需要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协助,全社会参与,也就是说,领导重视你就能搞好,领导不重视你想搞也难摘好,后来被我们好多人理解为:领导说你好就好,说你不好好也不好.这就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误区.

TOP

以下是引用wsfdfs在2006-9-4 16:41:12的发言:

不同省份城市不断地突破预防医学地旧模式,形成符合现在的预防疾病危害评估体系模式(有空愿意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疾病预防控制模式。

两者差异在于前者是主动性专业的科学,后者是只是被动的工匠。

很赞同这个观点。愿闻其详!

TOP

2004年的非典发生的传染源就是号称 “传染源”预防控制模式的总部――中国cdc

深入一层;是由于中国cde病毒所P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上的一张膜上(未想到更换)的sars。并不否认,中国cdc病毒所在生物安全制度和机制上的详细。但其所制定的依据思路就是来源于“防护”而没有进行“评估”的思路。其所存在的缺陷必定类似受限于传统模式。

(顺答金山独霸:

传统的或叫经典的传染病防治模式:控制(隔离)传染源―――(阻断)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重申)艾滋病的出现是在伦理、法理和技术上对该模式的巨大冲击。伦理上,不允许歧视,法理上,是对人权的尊重的原则。在技术上,往往回避血液是主要传播方式,而将概率<0.05的两性传播作为重点切断途径加以大量宣传。实际上血液血制品是有“窗口期”。

人的认识能力虽然不断地接近客观实际,但人地认识能力究竟能否完全查清血液的客观实际是一个“接近客观实际”的概念。因而血液永远不安全

矛盾在于但人类不可能不停止用血。

传统经典的工作模式是依附在这个模式上的疾病监测――消毒隔离―――免疫预防为主线。)

对头痛医头,脚痛治疗脚的模式)

假使是这样的预防防护机制,所以潘家园里的居民要以此为斗争宗旨。也可理解深圳某区cdc建造过程中,被居民抗议的现象

再回到专业的主题:

200412月,清华大学,云南大学在云南大学很不为人知地开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公共卫生的研究。参与者是法学院地教授和部分生物安全专业地专家。该会议对两次非典进行了一次机制总结。尽管没有突破原来地三段论似地预防模式的思维框架。但该会开创性的针对中国公共卫生的状况提出了―――(预防医学)的专业人员的缺乏。提出者竟然是美国的一所法学院学者。当然他提出还是比较委婉的。(参见《中国卫生法立法前沿》)

因而该研讨会的标题上还加了他所在大学的名称(名气不是很响)。成了中美研讨会,其实该大学好像就来他一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