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第某十八中学腹泻疫情的结案报告
 
 
 
 
 2003年9月6日15点50分,某疾控中心接到县中西结合医院报告,某某十八中有部分学生发生腹泻,其中2名学生正在该院接受治疗。接到疫情报告后,某疾控中心及卫生监督所、人民医院在某卫生局统一指挥协调下,立即进驻某某十八中进行疫情处理。当晚,副县长和县长先后来到某十八中了解情况,成立了由卫生、教育等部门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控制疫情。2003年9月7日凌晨2时,市疾控中心接到市政府转来 “某某十八中发现部分学生出现不明原因腹泻”的疫情报告。接此报告后,市卫生局、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布署安排,全力支持某控制疫情。市疾病控制中心当即与某疾病控制中心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市疾控中心先后于9月8日、9月12日二次派出专家赴某现场指导疫情控制工作。经过各级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某某十八中的腹泻疫情在发现三天后迅速控制。全部发病学生治愈康复,截止至9月16日,已有七天未出现新发腹泻病例。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  学校概况:
 
 
 某某十八中,系一所位于县城南部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共有6个年级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2人,其中寄宿生1187,通读生515。教职工200人。学生食堂一个,面积200平方米,工作间分为二个。
 
 
 二、发病情况:
 
 
 自2003年9月1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大量腹泻病人,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大便多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总体症状较轻;个别腹泻学生出现低热、恶心,无呕吐;少数腹泻学生有里急后重症状。截止9日下午7时,累计报告83例病例,全校学生罹患率2.24%,其中初一年级学生罹患率10.64%。83名发病学生中男生为50人,女生33人,男
 
 
 女比例为1.52:1;发病学生中最大年龄17岁,最小10岁。
 
 
 发病时间分布最早发病在9月1日,发病高峰在9月3、4、5日,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腹泻病人发病时间分布表
 
 
 
| 时间
 
 | 9月1日
 
 | 9月2日
 
 | 9月3日
 
 | 9月4日
 
 | 9月5日
 
 | 9月6日
 
 | 9月7日
 
 | 9月8日
 
 | 9月9日
 
 |  
| 初一年级
 
 | 3
 
 | 7
 
 | 17
 
 | 19
 
 | 14
 
 |   9
 
 | 4
 
 |   1
 
 |   0
 
 |  
| 其他班级
 
 | 0
 
 | 1
 
 | 1
 
 | 0
 
 | 2
 
 | 4
 
 | 1
 
 | 1
 
 | 0
 
 |  
| 小   计
 
 | 3
 
 | 8
 
 | 18
 
 | 19
 
 | 16
 
 | 13
 
 | 5
 
 | 2
 
 | 0
 
 |  
|  |  |  |  |  |  |  |  |  |  |  |  |  |  |  |  
 
 腹泻病人班级分布:发病人群分布在该校14个班级,且大部分为该校初一新生(73人),占总发病人数的89.75%,具体分布详见表2。
 
 
 表2  某某十八中腹泻病人班级分布表
 
 
 
| 班 级 | 初一年级(班) | 初三 5班 | 高一9班 | 高二年级 | 总计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科2班 | 文科3班 | 理科2班 | 理科3班 |  
| 发病人数 | 男 女 | 8 | 1 | 2 | 5 | 5 | 7 | 9 | 5 | 0 | 5 | 1 | 1 | 0 | 1 | 50 |  
| 7 | 1 | 3 | 1 | 1 | 10 | 6 | 2 | 1 | 0 | 0 | 0 | 1 | 0 | 33 |  
| 合计 | 15 | 2 | 5 | 6 | 6 | 17 | 15 | 7 | 1 | 5 | 1 | 1 | 1 | 1 | 83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流行病学调查:
 
 
 某疾控中心对83名发病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明显外来传染源;发病学生无食用同一种变质食物病史;所有发病学生全部为寄宿生,来自本县各乡镇,无地区分布集中趋势;该校有寄宿生和通读生,每间宿舍住宿20名左右学生,宿舍卫生状况较差;同时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了健康状况复查,未发现有传染病患者。
 
 
 四、临床诊断:
 
 
 经某人民医院有关专家会诊,认为患病学生绝大部分为感染性腹泻,个别病例为细菌性痢疾。
 
 
 五、病原学调查:
 
 
 对可疑食品、饮用水、餐具、病人排泄物进采样检验。共采集食品样16份、水样4份、餐具样4份、大便样64份,全部进行了检验分析,其中食品样细菌总数超标的5份,饮用水样细菌总数超标的2份,餐具样大肠菌群超标3份,全部样品未检出霍乱、伤寒、痢疾等常见致病菌。
 
 
 六、调查分析: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结果分析,已排除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食物中毒,诊断为感染性腹泻,不排除存在个别群体性臆症病例。病因可能为包括进食不洁食物、农村新生卫生意识差、生活环境改变、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气温变化等多种综合因素所致。
 
 
 七、预防控制措施:
 
 
 疫情发生后,某县委、政府、卫生、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卫生、教育等部门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由副县长负总责,连夜组织流行病调查组、卫生监督组和医疗专家救治组,赶赴学校调查发病情况,分析发病原因,救治患病学生,采取各项措施控制疫情:
 
 
 1、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学校晨检、夜巡,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腹泻症状的人数,每日上午8时和下午14时前将统计数告知学校卫生老师,上报某疾病控制中心驻学校的流调组。流调组对某某十八中全部学生、教职工进行了排查,对发病学生逐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医疗救治:为了迅速控制疫情,就地治疗病人,某人民医院派出的医疗救治组到学校进行现场诊治,逐个检查患病学生,认真排查。对病情较轻,不需要入院留观或住院的病人就地治疗,并安排医生在学校昼夜值班;症状稍重的4例学生,用救护车接到医院隔离观察治疗;每日对所有83名现症病人逐个复查,进行了临床诊断、治疗,对可疑食品、粪便样品进行采样送检;除外病情稍重的4名学生使用了抗菌素外,其余只使用黄连素口服进行治疗。
 
 
 3、消毒:对学校的食堂、教室、学生寝室、餐具等生活环境用消毒液进行全面的消毒。
 
 
 4、健康教育:在开展防治工作的同时,某卫生监督所及时编印了《学生个人卫生防护》宣传资料,多次召开教职工会议进行宣讲,并由各班主任传授给全校所有学生,教育学生喝开水、勤洗手、不吃不洁饮食,使全校师生受到一次普遍的健康教育。
 
 
 5、卫生监督:某卫生监督所同样迅速地派出的卫生监督与宣教工作组及时到达学校,对是否食物中毒进行排查,对学校师生的饮食饮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疫情报告情况进行核实,及时查封了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食品摊店,指导和监督学校对食堂、寝室、教室等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对在调查中发现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6、召开了学校片区学校负责人会议,通报疫情情况,并在全县的中小学校开展疫情搜索,对可疑疫情及时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7、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要求进行定期网络报告。
 
 
 八、工作经验总结:
 
 
 这次学生腹泻疫情暴露了某在学校传染病防治、卫生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学校周边饮食摊点管制、学生卫生保健知识的宣教,以及学校疫情报告等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疫情处置工作结束后,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督促指导学校整改存在的问题,消除隐患。
 
 
 1、此次疫情爆发暴露了某某十八中学校未能及时发现、上报有关传染病方面的情况。应尽快按《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建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确定传染病疫情专(兼)职报告人,建立在校学生的每日各班晨检或晚巡制度,即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诊断、治疗,并如实记录备查。
 
 
 2、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重点加强实验室的基础建设。还包括报告程序应理顺先后次序;流调骨干人员的培训、稳定;尽可能按卫生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突出对首发病例(群)、重症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病原学检测应尽可能对首发病例(群)、重症病例作全面的检查,不仅应包含常见致病菌的排查,还应包括常规鉴别诊断需要的项目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
 
 
 九、结案:
 
 
 由于处理及时,某县某十八中腹泻疫情得到迅速、有效地控制。鉴于某某十八中9月9日后无新发腹泻病例,9月11日腹泻病人全部治愈,到9月15日止已有7天无新发腹泻病例。所以自9月16日起结束某某十八中一日两报制度,该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予以结案,中止其应急状态。某疾病控制中心已告知该校:一旦出现学校出现新发病例,立即报告某疾病控制中心。
 
 
 
 
 
 
 
 
 
 
 
 
             某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年9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