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谈之影视乱弹
最近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大明王朝》(全名为《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编剧是刘和平。刘和平编剧是早已经大名鼎鼎了。
影视剧制作有一通病,就是“大”。眼下谈到影视剧制作,越来越多的编导将眼睛盯在“鸿篇巨制”上,原因无外乎“投入大,收益也大”。
按理讲,如果内容实实在在、节奏紧张有序,哪怕拍个上百集也是有市场、有观众的。美国剧《成长的烦恼》,尽管长达165集,但
由于该剧内容紧凑,情景逗人,语言幽默,在我国至今仍是屡播不衰。然而,现在不少编导往往是盲目地“拉长”、“做大”影视剧,本来只要三五集就能讲清、说透的剧情,却非要掺上点缠缠绵绵的东西,弄它个十几甚至几十集;戏不够,就靠台词的冗长,情节的繁琐,场景过度的拖沓以及一些胡编乱造的东西“凑”……如此一来,“注水”后的影视剧色浅了,味淡了,无疑大大降低了剧本的含金量,让观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受益的却是那些以集计酬、以集卖出播出权的演职员和制片商。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注水”影视剧是糊弄不了观众的!曾一度号称“大手笔”、“大制作”的《太平天国》,因“水份”太足而招来非议,播出后创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收视率的最低点。
据报道说长篇历史剧《太平天国》在出口海外时,制片商特地压缩了36集,制作成10集的精品版本,据说这是为了适应外国人不爱
看拖沓长剧的“口味”。好在编导们清醒了,在出口海外时下了狠心“缩水”,不然1.5亿元的巨额投资真得要泡汤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制片商既然能认识到
这一点,但为何在国内播映时偏偏要“裹脚布”呢?看来国内观众是被当猴子“耍”了一把!而我们的其他编导,是否也该醒一醒:请给观众一个“足秤”,少注点
“水”。
刘和平编剧以前那部叫《雍正王朝》狠挨了一顿讽刺,有历史爱好者说:“王朝,是指一个家族建立的政权的全过程,如李家当皇帝
建立的那个朝代叫‘唐王朝’,朱家当皇帝的那个朝代叫‘明王朝’。绝无把这些王朝中的一个皇帝称作‘太宗王朝’、‘玄宗王朝’之理。外国史上也是如此,如
法国只有‘波旁王朝’,而绝无称‘亨利第四王朝’、‘查理第十王朝’;俄国只称‘罗曼诺夫王朝’,而从来未听说有称‘尼古拉第二王朝’的道理。”
刘编剧的这部新剧没有直接叫什么《大明王朝》,而在名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串的尾巴———“1566:嘉靖与海瑞”,从这一点上
看,刘编剧实在是煞费苦心,他是力求在市场与专家之间找个平衡。不叫《大明王朝》这个宏大的名字,怎么能吸引绝大多数对历史一无所知的电视观众呢?而叫了
专家们又会出面挖苦,所以只好采取折衷的办法。
君子闻过即改,儒子可教也。
报纸上有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美国记者说:“你们中国很奇怪,到处都是最高、最大、最好,为什么看不到最小呢?”美国记者不知道
中国的历史,也就不了解中国民众的心理。在中国,地大物博,高大好,这些词都意味或象征着上层和中心,它们最吸引人。中国人从小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这
是最能激动中国人感情深处的因素。所以,为了宏大,为了有气势,就得把场面尽量搞大再搞大!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垃圾,只因为场面大(有说是用“馒头
“撑门面的),也有人愿意看。比如霍建起的《暖》,在日本大受欢迎,在中国根本就没几个人看。
近年以来,古装电视连续剧在荧屏上“红火”起来,“戏说”历史的影视剧铺天盖地,成为荧屏上的一大热点。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经过影视编导们的艺术加工,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
在当今追求经济效益的电视剧市场中,哪个摄制组不想抓住这一“卖点”?于是乎,大伙儿像赶集似的,纷纷投巨资一拍再拍同一类型古装电视连续剧,真是好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
古装电视连续剧应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要尊重历史,切莫歪曲史实。如果古装电视连续剧能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团结统一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自然是多多益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古装电视连续剧是“一代不如一代”。君不见,眼下少数编导为了适合观众口味,完全不受“历史真实”限制,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为了迎合市场“卖点”以及观众口味,乱仿港台搞笑剧,一味凭空编造种种低俗、无聊的情节,有些严重地违背了历史。眼下的古装电视连续剧已进入一种模式化、白热化,不是制作手法与剧情太过雷同,就是情节拖沓,胡编乱造故事情节、歪曲历史各个版本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不是成了缠缠绵绵的爱情剧,就是变为胡说八道的搞笑剧,这些古装电视连续剧毫无新意,说其粗制滥造并不过分,在不同程度上冲淡了鲜明的主题。
所谓历史永无定论,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现实的情况去回看历史,取出对自己有用的论点和论据,甚至不惜胡编乱造、歪曲历史。历史对现在有影响,现在对历史又何尝不是呢?“一切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对于一些编导来说,不美化皇帝,似乎他们就不会拍历史戏了。比如刘和平编剧的《雍正王朝》,张艺谋的《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汉武大帝》等等,法西斯美学观充斥着整个电影。《大明王朝》也犯同样的错误。刘编剧评价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嘉靖和海瑞以太极结构出现,海瑞是至刚至阳之臣,嘉靖是至阴至柔之君。”编导歪曲了最基本的史实,他想把嘉靖在此美化成“大明嘉靖大帝”。其实,《明史》说嘉靖他“要亦中材之主也矣”,意思大约是中材之主。《明史》是清时人修的,这些人大抵是明朝旧臣,国破家亡,宗庙丘墟。所谓“上国衣冠沦于夷狄”。所以写起史书来,对明朝的皇帝们多有褒扬。而实际上,后世的史家对嘉靖的评价都不怎么样。典型的比如写《国史大纲》的钱穆,他在明世宗嘉靖的条目下,标有如下几条:1、俺答入寇2、弃哈密,弃河套3、严嵩柄政,吏治始坏4、二十余年不视朝。
明明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明明是一个懒惰成性的人,非要把他写成一个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人。在处处宣扬以人为本的时代,怎么总有一些所谓的“人民艺术家”对人民的敌人专制者进行如此肉麻地吹捧呢?
让这样的片子“一窝蜂”见诸荧屏,广大观众看后会作何感想?这样无休止地翻拍胡说八道下去,编剧不累,观众可要累着了!
让这类作品充斥于荧屏,势必会导致观众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下降,尤其会让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小观众产生误导。
“戏说”历史本也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分寸,把好尺度。“戏说”过头,否则只会“自搬石头自砸脚”。
前几年,古装电视连续剧《风流才子纪晓岚》曾经被国家广电局暂停播出,停播的真正原因是,该剧对历史故事进行戏说,因严重违背史实而遭到国家广电总局的停播。原来该剧中有关乾隆征战回疆小和卓木这段历史,被说成乾隆为了抢夺回疆小和卓木的未婚妻香妃而发动了战争。而史实却是,小和卓木妄图分裂中国,乾隆为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出兵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这一丰功伟绩被载进了历史教科书,在《风》中却被说成是“茫茫劫”。如此“戏说”历史,令人瞠目结舌,怎会不遭到“封杀”?
中国的教育不是八股文的教育,却也不是经史子集的教育。重理轻文的传统,使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根本无法辨别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因为各种原因编造出来的弥天大谎。如此很自然,他们一看不是《还珠格格》、《戏说乾隆》那样的戏说闹剧,便以为就是看到了正史,其实,哪里是那么一回事呢?比如,《雍正王朝》所大力渲染的那场雍正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角力,历史上根本就没出现过。据悉,在已播放古装电视连续剧《风流才子纪晓岚》的鞍山、南京等地区,就有中学生询问老师,《风》剧的历史与教科书上的历史哪个是真的?可见影响很大极坏!
随意戏说历史违规,“风流才子”回家思过。《风》剧的停播就是最好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广电总局勒令《风》剧停播,是对观众的一种负责。
说到影视剧制作,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美国大片、港台巨作。不是崇洋媚外,看看美国系列剧的创作流程,在美国,一部电视剧的编剧往往都是团队作业,不同的编剧分别负责不同的情节线索以及高潮部分的设置,然后再把每集的故事内容紧密地编织起来,让观众毫无喘息的机会。而且,大多数美国系列剧是边修改、边制作、边播放,由观众的口味和反应来决定电视剧的走向,这也是美剧高产又高质的重要保证。
近年以来,一股“韩潮”袭卷中国影视剧市场,韩剧在中国各地电视台走俏,收视率不低,打动了一批又一批中国观众的心。
从内容上看,韩剧与国产片相差无几,大多是爱情故事、家庭情仇、伦理冲突等,故事很老套,并不时髦,且在导演、演员等方面还逊色于国产剧。但其之所以能深受国内观众好评,根本原因是在制作上有自己的特色,如讲究画面感等,而且更注重于教育性,并不是一味地让观众消遣娱乐,常寓教于乐,如教育年轻人应孝顺父母、朋友间要讲义气、对家庭亲情要珍惜等,引人入胜——浓浓的亲情和人情,暖洋洋的,温暖着心灵,就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至少是让人期
待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我们回归了传统,找到了失去的亲情、友情、爱情,普通人要活得有自信、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如今,国产剧已变得现代化、开放化,荧屏上动不动就是暴力加枕头,或者脱衣伴上床,或者三角恋、婚外恋纠缠不清,层出不穷的阴谋,尔虞我诈的较量,让人觉得太脱离现实,缺乏中国味,因此常常遭遇“出力不讨好”、“叫座不叫好”。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从来就不会是让人感到舒服的事。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的是弥漫早电视电影圈里功利氛围,导演、明星携“电”(主要是电影)在五花八门的电影节上,媒体上捷报频传,影市上却萧条一片,一片低迷。10多年前张艺谋的《红高梁》在柏林电影节上的获奖着实让国人惊喜了一把。现在,越来越高的中奖率,却让我们开始变得麻木。对中国电视电影来说,只能靠所谓的流行文化闯市场,不知道可是中国电视电影的无奈,或是悲哀。
韩剧就像一个调味瓶,让中国观众品尝到了新鲜的口味,找到了生活的共鸣点。有着张艺谋、巩俐等国际知名的大导演和演员,且屡屡在国际上获奖的国产剧,能否从韩剧走俏中领悟到一点东西,也调出让中国观众满意的口味来呢?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