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学习资料]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要点11

第十一章:吸虫
一、形态特征:
1、成虫呈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不分节,具口、腹吸盘;2、消化系统退化,有口无肛门;口→咽→食管→左右两个肠支;无体腔;3、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最发达,代谢最旺盛;
二、生活史特点:1、生活史复杂,间接发育型;2、需要1-2个中间宿主,是生物源性蠕虫;
3、第一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4、虫卵必须入水才能发育;
5、基本发育过程相似:卵→多种幼虫(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进行世代交替:有性生殖(终宿主)+无性生殖(中间宿主)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一、形态: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虫卵: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内含毛蚴。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肝胆管;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猫、狗等;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口;感染方式: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寿命:20--30年。
三、致病: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危害—肝受损(次级肝胆管)。
致病机理:胆管壁反复发生过敏性炎症;胆管阻塞引起胆汁淤滞;胆汁淤滞性肝硬化;继发细菌感染加重胆管炎症、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胆管肝炎;虫卵、虫体碎片、脱落细胞形成结石。
1、虫体代谢产物等的毒性作用,大量感染引起发热、寒战、肝肿大,E↑;2、虫体的机械刺激(包括化学刺激)引起炎症、阻塞性黄胆、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管性肝炎、肝硬变、肝癌、胰腺炎、死亡。3、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无特异性。如:上腹不适,腹痛、腹泻,厌油,乏力,肝区隐痛等。
大量虫体寄生可造成阻塞,胆汁滞留。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胆管炎或胆管肝炎。慢性患者可因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胆汁性肝硬化。严重感染者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本虫感染还与胆结石的形成,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涂片法,集卵法,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俗称姜片虫或肠吸虫。人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感染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
一、形态:腹吸盘较口吸盘大4~5倍,肉眼可见。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中间宿主:扁卷螺;植物媒介:荸荠,菱角,茭白;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孵化为毛蚴;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人或猪因生食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成虫寿命:一般1年;保虫宿主:猪。
三、致病:A:夺取营养;B:机械性损伤:1.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造成肠道明显的机械性损伤;2.肠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溃疡等;3.病人主要是消化道症状: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4、偶有肠梗阻。
C:毒性作用和变态反应。
对儿童:消瘦,贫血,水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
四、实验诊断:粪检查找虫卵是确诊的主要方法;直接涂片法,因虫卵大,产卵量大,一条成虫每天产卵15000个,故检出率高,易诊断。
第五节: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人的感染多因生食含囊蚴的淡水蟹、蝲蛄所致,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一、形态:口吸盘=腹吸盘;并列:子宫与卵巢;一对睾丸;一对卵黄腺;虫卵: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常略倾斜;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1个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
二、生活史:
保虫宿主:犬、狼等;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转续宿主:野猪;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经口;
感染方式:食入含囊蚴的溪蟹、蝲蛄;终宿主:人
移行途径:移行途径:消化道、腹腔、横隔、胸腔、肺
三、致病
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
2、病理分期:(1)、脓肿期:主要因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和出血。
病变处呈洞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和虫体。含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脓肿壁,并逐渐形成脓肿。X线: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浸润阴影。(2)囊肿期: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最后细胞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容物浓缩为果酱样粘稠性液体。X线:界线清楚的结节状虫囊。
(3)、纤维疤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至它处,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填充,纤维化,病灶形成疤痕。X线:硬结性或条索状阴影。以上三期病变常可同时见于同一器官内。
临床表现:(一)、急性期:由童虫移行引起。童虫穿过肠壁,在腹腔、腹壁反复游窜,造成肠道和肝的损伤,如出血、坏死等;轻:低热、乏力、食欲下降、消瘦;重:高热、胸痛、咳嗽、血痰。
(二)、慢性期:(1)、胸肺型(最常见)
咳嗽、胸痛、血痰或铁锈色痰(痰中常可见大量虫卵),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有明显改变,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炎。
(2)腹肝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有肝功能紊乱、肝大、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损害表现。
(3)皮下型:可见皮下移走性包块或结节,大小不一,触之可动。
(4)脑脊髓型:头晕、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
四、实验诊断: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五、流行:流行因素: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2、中间宿主的存在。3、不适当的饮食习惯:(1)生吃半生吃溪蟹、蝲蛄(2)饮用生水(3)生吃或半生吃转续宿主。
斯氏狸殖吸虫
一、形态: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
二、生活史:
1、第一中间宿主不同:斯氏:拟钉螺;卫氏:川卷螺
2、第二中间宿主不同:斯氏:溪蟹;卫氏:淡水蟹、蝲蛄
3、终宿主不同:斯氏:猫科、犬科、果子狸,狗、猫
(人不是适宜宿主,不能作为终宿主);卫氏:人、狗、猫(人可作为终宿主)
三、致病:主要为游走性皮下节结(一般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主要引起幼虫移行症)
四、诊断:痰和粪中找不到虫卵,1、免疫诊断2、皮下节结切除。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六大热带病之一
血吸虫的主要特点:成虫似线虫,圆柱形;雌雄异体,但常合抱;成虫在血管内(门脉系统)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尾蚴为感染期,经皮肤感染;仅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虫卵无盖,虫卵是主要致病因素,危害严重
一、形态:
1.成虫:似线虫,雌雄异体。消化系有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汇合成盲管。
雄虫:雄虫乳白色,长1~2cm,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
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长2~2.5cm。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
雌虫发育成熟必需有雄虫的存在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可能是来自雄虫的一种性信息素。
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血流→肠壁组织(入肝)→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 →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门静脉 →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
(一)、成虫寄生、产卵与虫卵发育【可能有问答题】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逆血流到肠黏膜下层静脉末梢交配产卵。
产卵原因:由于成熟卵内毛蚴的分泌物可以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虫卵可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二)、日本血吸虫毛蚴具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多分布于水体的表层。
毛蚴的孵化以及在钉螺内的繁殖: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母胞蚴(无性增值)→子胞蚴(无性增值)→尾蚴。
(三)、尾蚴入侵皮肤与童虫发育:
当人或其它哺乳动物与含尾蚴的水(疫水)接触时,尾蚴利用其腹吸盘前后两组穿刺腺的分泌物及尾部的摆动和体部的伸缩,迅速钻入宿主皮肤,脱去体部的皮层和尾部后,转化为童虫。
生活史小结:1. 感染途径:经皮肤感染;2、感染方式:接触疫水;3.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4.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5.中间宿主:钉螺(唯一);6、感染阶段:尾蚴;7、保虫宿主:牛羊鼠;8、终宿主:人;9、虫卵是主要致病阶段。
三、致病:
【1、致病机制:日本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四个阶段,都会对宿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问答题)。
(尾蚴:尾蚴性皮炎;童虫:肺部炎症;成虫:1机械性损伤: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2免疫复合物的变态反应; 虫卵:主要的致病阶段,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
1、.尾蚴性皮炎 :接触疫水的皮肤可出现小米粒样的红色丘疹,发痒。是一种速发型(Ⅰ型)和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机械性损伤+化学毒性作用。
2.童虫所致的危害:
血肺移行,累及肺脏,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引起肺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移行,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Ⅰ型)。
3.成虫:几乎无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但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如肾小球肾炎。
4.虫卵:(致病最严重),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处,引起虫卵肉芽肿(Ⅳ)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四、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占90%)、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
异位寄生:重度感染时,童虫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寄生并发育为成虫,称为异位寄生。
异位血吸虫病:异位寄生的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也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由此造成的损害称为异位血吸虫病或异位损害。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伴随免疫:宿主初次感染血吸虫后,通过体液—细胞免疫产生对再感染的抵抗力,能杀伤再感染的童虫,对原发感染的成虫没有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伴随免疫。
六、实验诊断:
1.粪检查虫卵 :首选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直接涂片法适于急性期。2.直肠粘膜活检 :晚期病人肠壁增厚、虫卵排出受阻,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
六、流行与防治:
A、传染源: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B、传播途径:三个重要环节——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下水,钉螺存在,人、畜接触疫水;C、易感者:指对血吸虫有感受性的人或动物。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均易感。
流行区类型:A、水网型(7.9%);B、山丘型(10%);C、湖沼型(82.1)

收藏了,谢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