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讨论]大家猜猜,欣弗事件的处理会重于泗县疫苗事件么?

[讨论]大家猜猜,欣弗事件的处理会重于泗县疫苗事件么?

新华网合肥8月15日电(记者代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欣弗不良事件调查结果后,安徽省委、省政府迅速展开欣弗事件调查处理工作,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8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后,安徽省政府迅速成立了以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为组长的“欣弗”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深入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进一步调查取证。

同时,安徽省“欣弗”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责令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认真履行承诺,积极配合调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召回规定批次剩余的“欣弗”产品;根据“欣弗”对患者造成后果的关联性,积极承担救治和赔偿责任。

按照安徽省“欣弗”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的要求,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深刻吸取“欣弗”事件的教训,举一反三,广泛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行动,防止各种药害事故的再次发生。

“欣弗”的启示:我们不需要"潜行"

日前,国家药监局认定,安徽华源违规生产。“欣弗”事件终于暂告段落。但是,“欣弗”事件、“齐二药”事件……一系列药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提醒人们:我们在药品监管上的制度性漏洞亟待“修补”。

究竟是什么造成我们在药品监管或其他领域的类似漏洞长期不能得以“修补”呢?是我们“亡的羊”不够多么?显然不是。关键在于,我们不少部门、机构希望关起门来搞“自我革新”。他们喜欢“潜行”,不习惯在公众的视线与纷争中“前行”。

在“欣弗”事件,有关部门的这一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位参加“欣弗”事件报道的中央媒体记者因采访国家药监部门调查组四处碰壁,愤然提笔:“作为政府专门的药品监管部门,国家、安徽省、阜阳市三级药监部门,到底有何难言之隐而不敢直面媒体?”他还透露:8月2日、3日,焦点访谈两次准备播出关于“欣弗”事件的节目,但都被国家药监局拦下。

这位记者的“欣弗”经历事实上隐喻着“舆记的宿命”。面对媒体前来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机构总结经验,形成了“三招防记术”。第一招“帽子法”,虽然明知舆论监督报道一般都来自“报料”,接待人员依旧要说,某某记者报道不实,某某记者收了好处。其含沙射影之意昭然,目的是挫你锐气。第二招为“摇头丸”,部门之间推诿,人员之间推诿,一句“我不清楚,你去问那个同志”。主旨在让你历经奔波之苦,知难而退。在第一、第二招不灵,退无可退的情况下,第三招“请示术”就会出手——“这个需要请示一下领导”,而这位领导总是处于“外地出差”或“开会”状态。

应该说,目前我们尚有不少地方的部门、机构对于舆论监督者的态度并不友善。“媒体=揭丑者”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本来就在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逐步的改进与完善,我们本来就已经关注了社会上的不良事件,没有媒体的介入,我们会处理得更好、更平静、更有益于国计民生。”一位地方官员曾这样表露心迹。但没有媒体的介入,这些被许诺的改进或改革真的会如期发生么?

或许会!或许不会!

我国在药品监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事件引起了媒体一次又一次的关注,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关注中,制度漏洞被提出、讨论和得到回应。但即便如此,目前我们在药品监管上的制度性问题依旧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又如何能够相信没有不在公众视野内的“改革意愿”呢?

一个没有疑议的事实是,任何部门、机构都有各自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齐二药”事件的问题出在检测监管上,“欣弗”事件的问题依旧出在检测监管上——为何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地“亡羊补牢”?因为改革的牵涉面很大,要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要考虑监管的成本,确实难度很大。但正因为难度很大,更需要媒体的关注。《法制日报》在反思“欣弗”事件时称,美其名曰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执法部门不得进厂检查等“红线”是潜藏的问题。这类涉及地方保护的顽症难道不需媒体“聚焦”就能“内部解决”?

家丑不可外扬。事实却证明,我们社会的许多进步和改善无法在公众缺席的状况下完成,关起门来搞“自我革新”的结果可能是“天天革新、天天难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