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调查
一、 暴发调查的概念
二、暴发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一)初步调查
(二)深入调查
三、资料整理
四、资料分析
(一)确定诊断
(二)推断暴发性质和类型
(三)传播途径的分析和判断
(四)追查传染源
五、采取措施,评价措施效果
(一)采取措施时间
(二)措施效果的判断标准
六、总结报告
一.暴发调查的概念
暴发调查是指对集体单位或某一地区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发生许多同类病人时所进行的调查。如食物中毒、经水传播的伤寒流行等。
疾病暴发的特点:⑴时间较短;
⑵单位集中或地区分布集中;
⑶病人相对较多;
⑷症状相似;
⑸病人的菌型一致(病原学检查发现)。
暴发调查的目的:查明疾病暴发的原因,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扑灭疫情,
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暴发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总的步骤:初步调查→深入调查→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采取措施→总结报告
(一)初步调查
1.核实诊断: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标准明确。
2.证实暴发:根据疾病暴发的特点
3.了解疫情:暴发的时间、地点、疫情趋势(继续发展还是下降)
4.分布特点: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点
5.初步判断,提出假设:可能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6.采取措施:抢救病人,传染者隔离;消除可疑因素;采集标本;卫生整顿和消毒。
7.制定调查表:可用个案调查表或集体登记表。
(二)深入调查
即对疫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
1.病例调查:实际发病数(尤其是首发病例或首批病例),不要漏病例,不可误诊。
2.非病例调查:未发病的同一单位的人员进行调查,以找出疾病暴发的原因。
3.人口调查:疾病暴发时发病单位的总人数,用于罹患率的计算(分母)
4.流行因素调查:部队生活和卫生状况、可疑的水源或食物及厨房卫生进行重点调查。
5.实验室检查:对病人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厨房环境和可疑食物或水源进行病原学检查。
调查方法: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了解三间分布
病例-对照研究:调查过去吃了哪些食物回顾性队列研究:食物中毒调查中,在甲食堂进餐和乙食堂进餐者进行调查,分别了解他们餐后发病情况,比较罹患率的差异,从而说明是哪个食堂的问题。
特殊病例调查:如临时来食堂就餐者和临时未在食堂就餐者的发病情况,便于判断餐次。
三.资料整理
1.临床表现:统计本次暴发病例中各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的百分比。
2.流行特征:将疾病暴发的情况按三间分布来统计和描述。
时间分布:绘制疾病暴发的时间分布图(线图或直方图),表示暴发的开始、高峰、终止的整个时间动态过程。
单位分布:按病例的不同单位进行统计,计算罹患率。也可按病例的发病地点绘制标点地图。
人群分布:病例按年龄、性别、职业、就餐地点等分组,计算罹患率。
3.流行因素:与本次暴发有关的因素。
4.检验结果:病原体种类和型号。
5.计算罹患率:总罹患率。
6.计算平均潜伏期:正态分布资料——算术平均数
偏态分布资料——几何平均数
资料不明确 ——中位数
7.推算共同暴露时间:
(1)潜伏期推算法:
首例病例发病时间 → 最短潜伏期
共同暴露时间
末例病例发病时间 → 最长潜伏期
发病高峰 → 常见潜伏期(或平均潜伏期)
(2)公式推算法:(适用于对数正态分布资料且潜伏期较短的疾病)
X为平均潜伏期,即暴露时间至发生50%病例数时间
A为发生50%病例数时间—发生16%病例数时间
B为发生84%病例数时间—发生50%病例数时间
Logx-log(x-a)=log(x+b)-logx
即x/(x-a)=(x+b)/x x=ab/(b-a)
共同暴露时间=发生50%病例数时间-X。
四.资料分析
(一)确定诊断
依据: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表现)
流行特征(三间分布)
检验结果(二)推断暴发性质和类型
1. 同源暴发:包括共同传播媒介和共同暴露,可有一次暴露,也可多次暴露。
共同传播媒介一次暴露的特点:
时间分布:流行曲线突起突落,呈单峰型,全部病例均发生在
一个潜伏期全距内。
单位分布:病例集中发生在与共同传播因素有关的单位内
人群分布:基本无差异,发病人群均有共同暴露于某因素的历史。
二次暴露特点:有两个发病高峰,时间与二次暴露时间一致。发
病超过一个潜伏期全距。
多次暴露特点:高峰宽,可有多个高峰。
连续暴露特点:流行曲线在高水平。
2. 非同源暴发:
暴发时流行曲线可单峰(峰宽),也可多峰,病例在单位内分布不均匀,有聚集家庭或班组性,呈辐射状分布等。
3. 混合传播:即同源和非同源均存在。往往在同源暴发后有发生非同源暴发。
混合传播时流行曲线上往往出现“拖尾现象”。
(三)传播途径的分析和判断
1. 判断依据:
(1)流行特征
(2)传播实现的条件(致病因子污染的可能性、人群暴露机会)
(3)实验室检查
2.分析步骤:(1)分析流行特征 (2)确定共同暴露时间
(3)确定传播因素 (4)确定污染原因
(5)实验室检查
常见传播途径的分析和判断:
1.经食物传播:
(1)分析流行特征: ①流行曲线突起突落,一般无拖尾,病例集中分布在一个潜伏期内;②病例均有进食某种食物的历史,不吃不发病,发病均吃了;③病例分布与某种食物的供应范围一致;④停止供应某种食物后,暴发即告终止。如有接触传播,则可有“拖尾”现象。
(2)确定传播途径:上述流行特征,食物污染的可能性和人群暴露机会(如会餐、供应特殊食品等),检验结果。
确定致病餐次:①根据潜伏期推算共同暴露时间,即发病高峰前推一常见潜伏期后平均潜伏期;②根据发病与就餐的关系判断,如仅吃某餐或仅未吃某餐也得病或未得病者,则该餐为致病餐。
(3)确定致病食物:主要根据吃与未吃某种食物与发病之间的关
(4)系来判断:不吃不病,病者皆吃。
(5)确定食物污染原因:①调查炊事员、采购员、帮厨人员中有无慢性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及其卫生习惯;②食品在采购、运输、保管和加工过程中受污染的可能性;③食品本身的带菌情况。
(6)实验室检查:对可疑人员及病员的分泌物、可疑食物、厨具等进行卫生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
2. 经饮水传播
(1)分析流行特征:①病人皆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②病例集中在1~2个潜伏期内;③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相一致;④污染水源停止使用或消毒后,暴发即可平息。常有“拖尾现象“。
(2)确定发病与用水的关系:发病者均饮用过同一水源,未饮用此水源者不发病。
(3)证实水源受污染:水中检出病原体,或该水源卫生学指标超标,消毒后经一个潜伏期暴发即告平息。
(4)查明水源受污染的原因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一般呈散发,在部队特殊环境中如舰艇上,可表现为暴发或流行。
(1)分析流行特征:流行曲线缓起缓落,过程超过一个潜伏期,有人群聚集现象。
(2)查明接触关系:
(3)证实和评价手和日用品的传播作用。
4.空气飞沫传播
(1)分析流行特征:时间(季节)、地区、人群
(2)实现传播的条件:新兵入伍,大型集会、大串联等。
(四)追查传染源
1.判断依据:①对经食物或饮水传播引起的暴发,传染源的判断依据是潜伏期、暴露机会和检验结果。
②对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引起的暴发,依据是后发病例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接触时是否在传染期内。
2.分析步骤:①确定传播途径,推算暴露时间,判定传播媒介;
②查明共同因素污染来源(包括污染传播媒介的可疑人员、可疑环境等);
③实验室检查证实。
五.采取措施,评价措施效果
(一)采取措施的时间措施采取应在疫情高峰之前,如采取的措施在疫情下降之后,则无法判断措施效果,可能为自发终止。
(二)对措施效果的判断标准
在采取措施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不再发生新病例,或经过一个常见潜伏期后疫情下降,则可认为防疫措施正确。
六.总结报告
内容:本次暴发的经过,调查结果及暴发原因;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今后预防类似事件的建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