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什么?你的神经觉得“舒坦”就是快乐。
“快乐”有短时间的“暂时之乐”及长时间的“恒久之乐”。 暂时之乐具有对比,对比愈强烈,快乐也就愈大。恒久之乐产生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好心境。
通常一般所说的“快乐”都是指短时间的“暂时之乐”,例如各种感官、欲望的满足;也包括纯精神的好奇心、好胜心、爱美心的满足。
吃一餐美食,看一场画展,都会给你短时间的快乐,暂时调籍你的心境。
古人所说的人生四大乐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都是乐之“极致”,但仍然都是暂时之乐。
“暂时之乐”的特点是具有“对比”,对比愈强烈,快乐也就愈大。偶而吃一顿山珍海味,那是一种享受,但天天大鱼大肉,就失去对比而不觉其乐。人生四大乐事之所以是乐之极致,是因为具有最强烈的对比。
和暂时之乐相对的是“恒久之乐”,那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优美无负担的“好心境”;儒家说那是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推之极致,佛家称其为“涅盘”,那是把一切放下,唯一实存的只剩下“智慧”的一种光明性,一种全然的心灵自由。
任何人都会有暂时的好心境,即使是悲观的人,偶而也会有好心境出现,但最难就是“持久”。常人都会有心境的起伏,没有持续的好心境。一个人的好心境和坏心境会交替出现,乐观者通常有较长的好心境,而悲观者有较长的坏心境。
一个人的修为要达到智者(君子)的层次,才能有恒长的好心境。例如,孔老夫子在七十岁时做到了“从心所欲”,那就是一种至高的好心境,几乎已是超凡入圣,常人倾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够达到。
有人说,快乐的要素依序为:财富、健康、美满的婚姻、理想的工作、及孝顺的子女。真的是如此吗?严格地说,这些都不是快乐的要素。所谓要素,就是必要的条件:“财富”有必要吗?根据统计,多数的亿万富翁都并不快乐;“健康”有必要吗?孔子的弟子颜回又穷又多病,却过得非常快活,孔子还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其实,达到快乐的要素只有一项,就是具备生活中的“智慧”。所谓生活智慧,不是智者才有的那种形而上的大智慧,而是一个人的EQ(情绪智商)。说得具体些,就是“乐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具生活智慧,或高EQ的人,对人生的态度就必定会乐观和积极;反之,一个悲观而消极的人,也就一定EQ低落。
至于财富、健康......都是快乐之源,只能说是达到快乐的充分条件,都有加强快乐的作用。相较之下,只有“生活智慧”,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我们更强调快乐的必要条件是“乐观”还要加上“积极”。在街头,你偶而会看到乐观而懒散的流浪汉;另外,据说拿破仑和希特勒虽然狂傲,却都是积极而不知休息的人。乐观和积极二者缺一,就不具备生活的智慧,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快乐与否决定于个人“人生观”的选择。你选择乐观、积极,你就能得到快乐;你选择悲观、消极,你就永远得不到快乐。
适度的名、利,适度的“感官之乐”,都会给人带来快乐而无负作用。但是,一个人只要需索无度,快乐很快就变成痛苦;就会“乐极而生悲”。
“中庸之道”也包括“对人宽宏,对物舍得”。当你对人宽宏,就会减少许多人际间的摩擦,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善意回馈。当你对物舍得,就不再斤斤计较,不再为物所困,就会拥有“大自然皆我所有”的那种豁达的胸襟。
所以,“中庸之道”才是快乐之道;适度则乐!一到极端就会适得其反,快乐就会变成苦恼。
古代的哲人都告诉我们“真乐”是一种精神之乐。而且,真乐并非是暂时的兴奋,而是一种持久的、宁静无郁的心境。
真正的快乐建立于一个人的自悟、自信和自重之上,它是个人经过内心自省的成果。真乐是一种对生命的满足与喜悦,是一种恒久之乐。
古人定义的“真乐”标准极高,那种境界已达智者的层次。精神之乐给一个智者最大的满足;相对的,物欲之乐已经微不足道。像庄子那种逍遥的境界,可以上达天人合一,完全摒弃物欲,常人是很难望其项背的。
常人能够做到一个“觉醒”的人,已经是社会上的少数。一个人能够有恒长无郁的好心境,称得上是智者的,怕只有人类的亿万分之一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能够称为智者的也只有孔子、庄子、阳明子等少数几个人而已。
所以,我们应该退而求其次,设想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够有十分之八、九的时间具有好心境,也就算是拥有恒久之乐了。那短时间的坏心情,表示一个人即使碰到很大的不幸,也不会郁郁终日,而能于极短的时间恢复好心境。
古人那种纯精神的真乐难求!我们也该定义一个广义的真乐来替代:只要是没有负作用或后遗症的快乐,包括精神与感官之乐,都算是真乐。
在这样广义的“真乐”标准之下,人人不必以圣人为标竿,仍能做一个快乐的凡夫。你只要能够大部分时间保持好心境,仍旧可以保有一些“喜怒哀乐”的人性弱点而不必自责;你只要把重点摆在精神之乐,在好心情之下有节制地享受物欲,那就是真正的快乐。
文字:网络 演唱:庾澄庆
|